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乡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今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以往的经营灵活、低成本、薄利多销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其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企业生存空间趋小,产品出口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乡镇企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乡镇企业如何迅速适应新形势,尽快走出困境?从我们县的实践看,振兴乡镇企业的根本之策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推进两个转变,从而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靠高新技术,改造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形象和基础。近年来,我县坚持走“科技兴县”、“工业兴县”、“特色兴县”的路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了玻璃钢、皮毛、化工、铸造、线缆五大支柱产业。去年五大产业共上交税金72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9%;吸收就业人员8.5万人,以工补农资金1500多万元,在全县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受资金、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五大行业都面临着提高水平、上档升级、全面发展的问题。为加快支柱产业发展步伐,我们坚持应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传统行业和支柱产业进行改造。靠“高科技”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业整体档次和水平。 我县是我国玻璃钢重要发祥地和生产基地,被列为国家星火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壮龙头、建市场、强科技”的战略思想,通过以城兴业、骨干兴业、借力兴业,加大引进开发力度,建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玻璃钢特色产业。目前投资5000万元的“中国枣强玻璃钢城”已正式运营,先后建成了天联、大有、众业等5个玻璃钢规模企业,对整个行业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我们紧紧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关键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了法国大型缠绕机、微机控制、FM管罐等一大批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关键设备,迅速实现了生产手段的升级换式。目前全县有代表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玻璃钢生产设备43台套,改变了玻璃钢之乡不能承担大业务、不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历史。在积极搞好吸收的同时,坚持依托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先后开发出低噪音离心风机,混洗风机等高科技产品65个,其中15个填补了国内空白。 通过不断抓技改、抓改造,我县乡镇企业支柱产业的科技水平、整体规模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今年以来全县乡镇企业技改投入达4.8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千万元以上的技改新上项目16个,500万元以上的23个,其中枣强玻璃钢城、大营皮毛城等被列为省重点项目。现在全县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3个。初步建成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8个,科技民营企业23家,高新技术使我县支柱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靠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是产品的竞争。产品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以及竞争力的大小,关键在于物化在产品中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就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为此,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拳头产品的培植,加强厂办科研机构的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我县大营镇是全国皮毛集散地之一,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是,近年随着国际国内皮毛业的发展,我县皮毛行业业务减少,出口下降,经营萎缩,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县皮毛整体技术水平太低,主要生产工艺仍停留在过去手割缝制阶段,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对此我们在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下大力搞好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已建成规模企业7家,初步形成了由生皮、缝制、硝染到制衣、成衣一条龙生产,产品从几十元的帽子、褥子到二十多万元的高档裘服达21个系列700多个品种,实现了从初级向高级的转换,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高技术含量带来了高附加值、高商品率和企业的高效益,全县企业摊点达到1200个,从业人员4.5万人,年产值15亿元,年创汇500万美元,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目前,全县有80%以上的乡镇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横向经济技术协作,联合开展对高新科技产品的攻关,30多家企业建立了厂办科研所。其中西海集团的“河北省化工染料研究所”,大有公司的“河北省玻璃钢研究所”为河北省玻璃钢业和化工工业唯一省级研究所;在枣强玻璃钢城建立的“河北省玻璃钢民营科技园区”,也是省级四大民营科技园区之一。对枣强特色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去年以来,全县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178项,其中54项获得省级以上鉴定,1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靠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劳动力便宜、机制灵活是昔日乡镇企业的优势,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正在转化为劣势,这主要表现在:企业职工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低,难以操作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企业干部多是农民和农村干部出身,习惯于用管理农业的方式方法经营,其管理素质明显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需求。另外微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应用数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全过程,使生产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这对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精心组织实施了“素质工程”。一是采取外培内训、鼓励自学的办法,更新知识,补充营养,提高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了职工学习制度,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先后从无锡、上海、天津等地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行业培训班,受训人员达2500多人(次);在大营镇和县文化馆成立了俄语、英语培训班,全面提高企业干部职工涉外工作能力。二是坚持请进来派出去,广招人才。每年都选拔一批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人才和青年经营者,到大专院校进行正规培训,到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大集团挂职锻炼;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引进各类人才650人。通过外引内培,乡镇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占到了全部职工的18%,工人技术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三是按照“定位、竞争、激励、支持、培育、提高”的十二字方针,狠抓企业家队伍建设。我们视企业家为全县的一笔财富,对他们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学习上关心,为其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县企业厂长、经理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40%,高级工程师85名。有6人被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