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全国审计机关累计审计50多万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2万多亿元,推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7万多项,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9万多件,为促进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审计署公布了《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审计监督推动政策落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也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审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障机制落实情况、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等实施监督。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将加强乡村振兴相关审计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务,对国家审计的角色功能与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探讨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提出国家审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国家审计作为基于宪法确立的制度安排,其产生基础是不完全契约下国家委托代理关系,国家审计的公共受托责任、信号传递机制、基本特性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讨论空间。本文从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审计参与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研析。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良治 国家良治是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及法治与回应构成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状态。国家审计基于国家治理的需求而产生,通过跟踪监督公共资金和公共权力的运行,使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处于相互制约的均衡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好治理效能。谭劲松等认为关于国家审计在治理中的研究,经历了从“审计监督”论到“免疫系统”论再到“国家治理”论的发展演变,对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也随之产生了从“经济监督者”到“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再到“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早期的审计监督依托公共受托经济责任,重点关注财政收支领域,监督受托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拓展,刘国城等认为基于治理导向的国家审计功能正向评价、服务等方向延伸,审计监督逐步聚焦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廉政风险防范、兜牢民生底线等领域。与此同时,政界和学界对国家审计的认识持续深化。刘家义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其免疫性能体现在依托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预警风险隐患、反映真实问题、抑制经济社会发展病害等方面。宋常等认为国家审计已经从传统的审核监督发展成为国家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学界关于国家审计以提升人民幸福为终极目标,从监督责任、评价效率、提高透明度、促进民主法治等方面,对政府权力及其运行进行监督制约,保障国家治理秩序,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良性互动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 (二)国家审计与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以来,党和国家明确了“脱贫为了谁,脱贫依靠谁,脱贫造福谁”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脱贫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审计署成立扶贫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全国审计力量,开展扶贫审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累计投入扶贫审计力量2.7万多人次,现场核查扶贫项目23.73万个,完成了对832个贫困县的扶贫审计全覆盖。学界对国家审计与脱贫攻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国家审计对扶贫的作用分析。邢维全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国家审计与农村脱贫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既会降低本地贫困人口规模,在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吕劲松等采用用多元回归方法依托西南地区贫困县的扶贫审计数据,证明扶贫审计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石恒贵等通过截面数据对扶贫审计促进脱贫攻坚的效果进行检验,发现专项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能够持续提高脱贫攻坚效果。此外,国家审计在助力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监督扶贫资金管理、保证扶贫政策落实、促进扶贫领域反腐倡廉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国家审计在助力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徐向真等根据审计署发布的有关扶贫资金审计公告,从审计内容、方式、覆盖范围、发现问题和及时性五个方面分析了扶贫资金审计的问题演化及原因。剧杰等基于审计署公布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采用Python提取中文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扶贫审计存在内容仍比较传统、审计深入程度有限、审计结果后续跟踪整改与披露有待提升等问题。李晓冬等指出扶贫资金审计仍局限于传统扶贫资金审计领域,对生态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审计评价较为匮乏,扶贫审计覆盖范围尚不完全。此外,也存在审计信息有待详尽公开、大数据应用有待深入推进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学者们也从多维视角提出了优化建议。 (三)国家审计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国家审计基于保障国家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公共受托责任得到充分履行而开展,代表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资金使用、政策落实、项目进展、干部廉政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预警、纠偏、问责、防范,助推乡村振兴预期目标实现。目前,关于国家审计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现有文献鲜有实证分析。李晓冬等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标准构建了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四维模型,提出了涵盖政策全覆盖的跟踪审计观。肖春辉从内部审计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乡村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制度执行的视角,为内部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提出了路径建议。包莲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扶贫五方面,阐述了国家审计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检查乡村振兴规划制度和政策落实、对投入保障实施全方位监督、对资金安全和绩效实施监督检查等实施路径。王微分析了当前涉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客观环境不成熟、法律体制不健全、使用方法滞后、审计结果公开度低等问题,并从创造良好外部审计环境、健全法律体系、加快方法创新、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审计水平的建议。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等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特征,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实现路径等研究也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