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额达806亿元,比 1995年激增了70%,年均递增30%。 1997年财统年报和对933个抽样乡企调查显示, 乡企亏损有以下特点:(一)集体企业亏损高于私有企业:前者亏损面高于后者2.7 个百分点;(二)规模较小企业亏损高于规模较大企业:500 万元以下企业的亏损面分别比500万—5000万元企业和5000万元以上企业亏损面高4.1和23.1个百分点;(三)冶金行业成为乡企第一大亏损行业,亏损面达40%以上,户均亏损额比全部行业户均亏损额高2倍多; (四)未改革企业亏损高于改革企业:从亏损面看,前者高于后者13个百分点,从亏损额看,前者是后者的3.2倍。 有关专家根据财统年报和抽样调查分析指出,乡企亏损: 亏在“机制” 尚未改制的乡村独资企业,普遍存在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机制弱化、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完全或真正实现分离。一方面政府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迫使企业接受一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行政决策。尤其是在项目投资上的失误,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至举步维艰,造成企业亏损;另一方面企业不具备完全市场经营者的的机能和心理,一遇困难就寻求政府的支持而不注重自身能力和观念的培养,致使企业的竞争能力日益下降。 亏在“结构” 从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技术装备落后的传统加工型行业和产品,如小轧钢、建材等,市场已过饱和,亏损严重;从企业组织结构看,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的小企业竞争能力差,市场一有变化,不战自败。 亏在“负债” 长期以来,乡镇企业的投入主要依赖于外部资金,致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竞争尚不激烈时,企业还可应付;若遇市场竞争加剧、市场平均收益率下降,则立刻会有许多企业面临经营收益不够还贷的窘境。更何况乡企贷款不享受国企同等的待遇,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就更难通过改进产品或经营来获利。据对933家抽样企业分析, 亏损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平均达88.76%, 有的已资不抵债;盈利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34%,比亏损企业低36.42个百分点。 亏在技术 1997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率为76.2%,亏损企业更低,大多数设备是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购置的。技术装备落后,导致企业产品质次价高,档次低、消耗大、产品缺乏竞争力,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不少企业负债累累,难以抽出资金用于技改,结果只能是陷入设备陈旧落后、产品竞争力弱、效益差、没钱进行技改、设备更加老化、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 亏在管理 多数亏损企业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不严,会计核算不健全,“三非支出”过高,资金周转缓慢,造成效益低下,收益流失。所以从抽样调查看,尽管有些企业解决了机制、结构问题,却仍居“亏损企业”之列。可见产权制度改革、经济结构调整还必须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乡企亏损不仅影响其整体效益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全国乡企确保18%的增长速度能否实现。扭亏良药,何处寻觅? 有关人士指出,关键在改革。扭亏,不能将着眼点局限在这些亏损企业本身,而要着眼于乡企整体。从整体上推进乡企产权机制、经营机制的改革,激发乡企内在活力,从根本上解决乡企亏损的机制问题。 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首先必须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对那些产品销路好、创利能力强的企业和技改项目,即使其正处于亏损状态,也应尽可能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帮助其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形成“拳头产品”,提高竞争能力;其次,要着力培植新的产业,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要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从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入手,加强财务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最后要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对乡企的负担应尽快出台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坚持总量控制,限项限额、合理负担。对教育附加费的收取,城乡企业要统筹安排、平等负担,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