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初年,长达500年时间里,以孔子为起始的诸子百家,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展开了一场奠定民族文化根基、塑造民族核心价值的思想运动,开创了民族理性自律与阐释自觉的伟大变革。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公共阐释的最早范例,集中体现了公共阐释的构成要素、基本形态、实现过程,为公共阐释提供了充分的历史见证。百家争鸣的实践与成就表明,公共阐释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阐释的公共性是阐释的基本准则,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公共理性引导并约束阐释,阐释的有效性由公共理性所衡准,阐释的力量改变世界。理解和证明这一点,对建构和发展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完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的空间结构 百家争鸣可被定义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思想的运动结构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但极具现代特色的公共阐释空间。以阐释学的标准看,此空间尺度之大,要素之全,生成与演变过程之具有的东方特质,深刻区别于西方学者所阐述的各类古代与现代公共空间。表面上看,百家争鸣是形而上的精神运动,但它负载于多种可见的具体形式。由此,以百家争鸣所称谓的公共阐释空间,具有了可靠的物态基础。在这个空间中,诸多标志性事件和人物,为中国传统学术空间的创制与生长、公共阐释的长期演进和不断完备,提供了典型样本。我们辨析,百家争鸣结构了公共空间,其核心根据是,诸子争鸣构建了活跃的公共关系。这是物态空间具有公共意义的核心要素。①参与争鸣的诸子百家,以思想和理论的阐释为纽带,在同一时空中,就共同关注的时代问题,持续对话、讨论、交流,构建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公共性。儒、墨、道、法以及阴阳、杂家等,既固守本己之一域,于学派传统之内自说自话,又以开放的态度,公开立场,相互对峙、争鸣,以独立执着阐释,努力争取承认。如此紧密的思想关系,结构了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大尺度的根据,一是历史尺度广大。百家争鸣承先前二千年民族精神成果,启后续二千年民族文化根基。人类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时期提出的重大问题发见于此;民族文明与文化的长远动力追溯于此。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东至齐鲁,西至秦晋,南至荆楚,北至燕赵,春秋战国之际的时代精神汇聚于此,民族融合统一的文化共性凝结于此。二是思想尺度广大。用现代眼光看,所谓儒、墨、道、法、阴阳、杂家等,本身就是不同学术共同体或独立的阐释空间。上至天道,下至人伦,举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不囊括其中。在此基础上,又有数之不尽的从属性、派生性的思想不断产生,容纳于百家争鸣的总空间之中,层层叠叠,累积效果巨大。其三,人才聚合广大。子学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无一遗漏,以后没有哪个时代集中了如此多地位崇高的大师,其弟子更是无数,世代传承,民族思想家谱系,此为端点。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主要有两种。一是私学。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史有记载的各大子学多有门生相聚。孔子学生三千;“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②孟子游说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③其学问传授,多以本派师祖思想与范式为主旨,守其一道,衍生而下,虽有创新修正,但主要目的是一家之学的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发出声音,百家争鸣。最突出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此学宫不是传一家一派之学说,不是收拢同一倾向和旨趣的学人,而是集诸子百家之众,容多种学派与思想共存,在同一空间中相互争鸣。“《史记·论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所开列的六家或九流十家,都曾活跃于稷下。”④孟子是否稷下为师尚有争议,荀子三为祭酒当为定论。各派巨子集聚于此,著书立说,讲学授业,期会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思想流派几乎全部集聚于此,构造了与现代公共阐释空间基本相符的公共学术空间。二是学派。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以阐释学眼光看,如此学派,聚合弟子集中学问,已成为特殊形式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生产和膨胀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冯友兰说:“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深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⑤历史上无大争议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均以创始人的独特学说称世,结构了民族思想与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各学派有共同祖师、共同主张、共同范式。尤其是儒学,已然是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核心线索。 百家争鸣作为精神、思想,进而具体呈现为阐释的公共空间,其一般特征是明显的。一为开放。所有具备能力的人都可以公开进入或离去,空间内的思想与言说是公开的,相互之间不仅作为物质形态的具体的人可以“被看见和被听见”,而且将隐蔽的思想完全公开于人,思想的联系和冲突生成了相互开放的公共关系。公共实现于开放,开放落实于公共。二为自由。进出自由,在小范围空间里,合则进,不合则出,譬如诸侯收拢的各方之“士”,经常出入多个空间,无拘束与限制。思想自由,各学派自由秉持相互差异甚大以至完全对立的思想与学说,自由发表言论,无任何拘束。三为平等。空间中的各学派是平等的。孔子虽为尊师,但学生可以对话,儒家最先发端,墨子、荀子可以批评、反驳,甚至痛诋不已。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学说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平等发言,平等交流,所以能够百花齐放。四为宽容。多种不同阐释取向或偏好在公共空间中长期共存。相互对立的观点,相互吸取补充,使各学派得以壮大,体系日渐丰满,学术不断进步。整整一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为古代思想史的完备图景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