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与战略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寿安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45年出生。

原文出处: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乡镇企业的急剧膨胀给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乡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作了探讨。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强烈的内在扩张冲动和顽强的生命力,很快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异军突起态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业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5,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工业总产值的近1/2,财政收入的1/4,出口创汇的1/3,农民收入的1/3都来自乡镇企业。1991年到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6%,乡镇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营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它不仅是振兴农业经济的主体力量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20年来,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转移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促进国家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巩固工农联盟、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支柱产业,而且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最重要、最具有支撑力的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其发展过猛,加上各级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和管理不力,乡镇经济在其总量急剧扩张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留下了不少后遗症。

      一、关于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假冒伪劣产品的重量“生产基地”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管理不善,乡镇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尤为突出。仅据《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份的几期报道中所披露的信息就足以令人怵目惊心:江苏康乐食品总厂瓦房店分厂利用总厂“康乐”牌方便面包装物,1~5月份在瓦房店市得利寺镇得利寺村生产56400箱方便面,非法获得5.5万元(注:《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11日。)。江苏淮安市工商局据消费者举报线索对市区销售“长洪牌”摩托车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查证40余辆“长洪牌”摩托车是无锡一些村办、私营企业拼装而成,并假冒南昌机械工业公司的合格证和商标进行销售(注:《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27日。)。被誉为中国私营企业“水泥大王”的唐山曙光水泥厂厂长向社会发出呼吁:凡检举揭发非法盗用其水泥商标者奖励1万元。据有关部门调查,唐山市水泥年产量达800万吨,其中假冒伪劣产品超过14%。假冒伪劣水泥给曙光水泥厂造成了超过100万元的损失,用于打假的费用高达30万元(注:《中华工商时报》,1997年9月25日。)。全国有许多地方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假“专业镇”、“专业村”。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乡镇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极其短缺的生产要素资源,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且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合法经营的谋利准则,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社会腐败现象的重要“温床”

      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严重存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日益猖獗的社会腐败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滋生社会腐败的重要“温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乡镇企业自身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腐败。由于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因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更加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崛起的许多乡镇企业大多采取和沿用行政推动的管理模式,即政府为企业提供信誉担保和资金投入,直接参与和干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80年代以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镇企业行政推动的力度,并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直接决策者和具体操作者。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强发展乡镇企业的内在冲动实际已演变成了强烈的行政推动,有的地方甚至实施“乡镇长工程”;层层“一把手抓”。这样,首长作为企业主领导生产经营,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难免出现市场封锁和市场垄断,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信号失真,信息不灵,同时必然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官倒”等各种腐败问题。“穷了和尚,富了方丈”的腐败现象在乡镇企业普遍存在。

      二是由于乡镇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利地位使其在经济活动中采取的不规范行为所导致的腐败。我国乡镇企业是在全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面临总体短缺,且国家计划调节的生产要素供给不向乡镇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计划与市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乡镇企业,往往通过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来满足短缺要素资源的需求。于是,一大批“能人”应运而生,大显身手。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两种人:一是“强人”,即各级政权机关党政负责人。二是“能人”,即善于“跑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给“回扣”,运用“情人外交”,甚至“色情服务”等手段把计划物资要素“倒”进来,再把本厂产品卖出去的那样一批人。这种经营活动和业务交往中的腐败行为,对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企业家的个人生活作风腐化问题。一些乡镇企业家一旦功成名就,便立即在生活上追求高档享受、气派时尚,力求“领导”城乡生活新潮流;直至腐化堕落,乱纪违法,从而严重毒化社会风气,加剧社会腐败现象。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祸手”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目前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达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和水系,有毒“三废”(废气、废水、废弃物)所造成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既不能饮用又不能灌溉的程度。1995年有关典型资料调查表明,大部分地区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与产值或产量相同的速度增长。根据目前趋势预测,2000年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占全部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40%,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将占60%~69%。我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1989、1994及2000年的实际和预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