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全国乡镇企业总的发展势头是好的,同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仍处在较高水平上。但是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看,当前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增长幅度明显回落,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出口创汇增长减缓,吸纳农业劳动力能力减弱等4个方面。 这些问题,是在乡镇企业发展进入分化调整新时期出现的,是在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产生的,是多年矛盾累积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1.乡镇企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低层次性。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靠的是模仿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从而以低成本、低门槛进入市场,加之原来的国有企业发展战线又很长,因此,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产业、产品同构现象严重,往往在同一技术层次上重复生产,形成过度竞争。据测算,80年代末乡镇工业与国有工业的结构相似系数就达到了0.75,其中制造业为0.87,轻工业为0.91,纺织、食品和机械三大行业达到0.98。这种高度同构现象,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并未得到多大改观。在煤炭、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品、造纸及纸制品、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仍然严重同构,因而造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与国有企业结构严重趋同的同时,乡镇企业自身组织结构又表现出严重的“小而全”和“小而散”特征,结构层次低。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约占全部乡镇企业的99.8%),技术装备水平过低,难以与同类国有企业相抗衡,因此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低,在市场经济中,一般不具备竞争实力与优势,且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由于受到技术、投资能力的限制,既不能顺利进行存量结构调整,也难以进行增量结构调整,一旦经济进入调整期,企业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不能顺畅发展。 2.乡镇企业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不规范性。乡镇企业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夹缝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乡镇政府的行政力量是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这种体制夹缝中,行政力量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也给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政企不分的体制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发展的体制夹缝越来越小,政企不分的弊端也就越来越严重。此外,在市场逐步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依靠原有不规范的竞争机制和竞争手段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竞争力的做法,也越来越行不通了。 3.乡镇企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弱化性。乡镇企业的最直接、最主要参与者是农民,此外,乡村社区、外部投入者和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等也直接参与乡镇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以农民为最主要动力源的独特的企业发展动力体系与动力机制。乡镇企业最原始、最强烈的发展动力来自农民的脱贫致富冲动。虽然乡镇企业中有一大批以发展企业作为自身事业的优秀农民企业家,但更多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只是把办企业作为致富的一种途径,很容易“小富即安”而不思进取。目前在农村中出现的大量以发放高利贷为生的食利者阶层,主要来自歇业后的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经营者,这是乡镇企业发展动力机制弱化的最好说明。在政企分开的改革呼声下,许多地方的县乡政府由过去对乡镇企业的包办代替转变为无为而治、放任自流。这样,乡镇企业发展又失去了地方政府这一有效的动力源。在这种变化后的市场环境下,社区和其他企业投入者对参与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都出现了明显弱化。 4.乡镇企业经营方式的粗放性。这些年来,在很多地方,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数目和产值一直是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因而导致片面追求发展高速度,盲目举办新的企业和扩大企业生产能力,而很少在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近几年,乡镇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持续下降。据宁波市调查,1994年-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技改实际财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年年下降,各年比重分别为14.9%、11.5%、10.7%和8%。更严重的是,许多乡镇企业不思管理、不善管理,既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又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大多依靠传统的小农经济方式管理企业,疏于成本、营销和资产等各方面的管理。此外,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各种正规与非正规渠道大举借债,不惜支付高额利息,债务负担异常沉重。据农业银行对2万家乡镇企业跟踪分析提供的数据,当前乡镇企业平均负债率为71%,有些企业高达100%。高负债经营使得乡镇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所有这些粗放特征的存在,也使得乡镇企业发展既缺乏活力,也缺乏后劲。 5.乡镇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性。一是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发展。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在不少地区国有企业同乡镇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结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从历史上看,没有国有企业就不会有乡镇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形势好,乡镇企业就景气,国有企业打“喷嚏”,乡镇企业就“感冒”。因此,近几年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必然对乡镇企业产生不良影响。二是资金更趋紧张。随着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转变了以往不计效益单纯完成贷款规模计划的做法,使乡镇企业在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不断萎缩、新的渠道尚未打开的时候,难以得到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撑。其结果一方面是银行顺差扩大,一方面是乡镇企业贷款额度减少。这样就促使乡镇企业或转向社会高成本集资,或企业内部高息募集,或扭曲性企业改制,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视为集资渠道,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三是税负加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减弱。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新税制,并开征了新税种,同时取消了对乡镇企业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使得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土地增值税在内的企业实际税赋明显增加。乡镇企业除了应缴国家税金外,还要承担以工补农建农、农村各项社会性支出,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收费等,多达上百项。所有这些都使企业在经营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四是企业改制的负面影响。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制过程中,有些乡镇企业偏重资产经营,轻视生产经营,片面强调外延扩张,追求企业规模,放松了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五是保护环境要付出必要的成本。1997年国家重点整顿治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的15类小型企业,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未达标的乡镇企业,使得乡镇企业数量减少,产值增长受到一定约束。同时,也给新的乡镇企业进入市场增设和提高了环境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