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确保国民经济实现适度快速增长,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两项目标,而宏观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作为。循着这一思路对各类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和状况进行分析考察,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迫切需要。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任务主要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完成。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在相同行业中,中小企业也较大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更多地使用劳动力资源。我国目前工业就业份额的85%、商业零售业就业份额的90%为中小企业所占据。 2.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工业领域,1996年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56.6%。近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国有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持续高速增长,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净增加量的30%、工业增加值增加量的50%来自于乡镇工业企业。能否保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对于确保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目标的实现,尤其对于确保1998年GDP增长8%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为改革攻坚创造宽松环境的必要条件。由于中小企业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才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才能使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不致面临分流无门的境地,这对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改革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迫切性还在于,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在竞争中开始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效益状况恶化的现象。1997年集体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回落,比1996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下半年的增长速度甚至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毫无疑问,身处困境、步履维艰的中小企业是无法承担支持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增长、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重任的。 面临的困难 1.资金困难。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整体看,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无论在就业人数还是在工业产值上都超过了国有中小企业,但其每年的信贷规模却只占总信贷规模的7%—8%。中小企业为了弥补流动资金的缺口而不得不以高利率进行资金拆借和集资,大大提高了经营的资金成本。 2.乡镇企业负担过重。与国有企业的负担主要是由于自办社会和承担退休金等形成的所谓内在负担相比,乡镇企业的负担基本上都是各种税费构成的外在负担。这里面除了税收以外,主要是各种规费和“三乱”收费。群众将这种现象描述为“一税(指国家和地方的税收)轻、二税(指各种规费)重、三税(指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收费等所谓“三乱”)是个无底洞”。收费单位多、项目多、且同一收费项目的各级政府重复收费现象突出、收费标准随意性大、不按政策规定收费等,是造成乡镇企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而乡镇企业负担过重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危害是,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集体企业的积累被大量耗用,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 3.对于私营和集体企业而言,存在着外部环境的不公平。虽然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鼓励、引导,但目前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对于个体私营乃至乡镇集体企业的不公平待遇。如私营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极少数获得贷款的利率也要大大高于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贷款利率;对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也有过多的限制,迫使一些个体和私营企业不得不戴上“红帽子”或者从事无照经营;在收费标准上也存在不公平,比如,在地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标准上,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呈现了明显的不公平。对乡镇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9%征收, 对国有企业则按“三税”的2%征收,前者远高于后者。以同等生产规模的企业比较, 乡镇企业须缴纳的教育费附加的金额大致相当于国有企业的20倍—25倍。 4.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其中私营和集体企业由于社会的认识偏差等因素就更加难以吸引到所需要的人才。如很多人不把到私营企业就业看成为真正的就业,或者担心到私营企业就业受到社会的歧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致使许多中小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也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中小企业仍在总体上拥有机制灵活的优势。虽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壮大,乡镇企业暴露出了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承担过多社区职能等弊端,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二国营”。但各地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普遍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政企分开为目标的乡镇企业转制工作。转制后的企业性质一般为股份合作制、合伙制、股份制或个体私营企业。据反映,改制后的乡镇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比改制前有进步。灵活的机制将使中小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