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垦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利税大户,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也有些农垦企业进入市场后,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导致企业连年亏损,有的亏损日益严重。例如某市农垦企业1996年亏损百万元以上的单位有13家,其中6个单位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管理的模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现就农垦企业亏损的管理状况探索一些改进企业管理的措施。 一、亏损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1.不适当地划小核算单位。有些农场不管内部下属单位实情如何?一律划小核算,强调放权搞活。认为这样可适应市场要求,“一放就灵”。事实证明,这样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刀切的划小核算单位,造成资金管理失控、包盈不包亏、应收帐款死帐不断增加、“小金库”大于“大金库”、有帐无物等现象,一些投资项目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放松实质上的管理。一些农垦企业原本就是××国营农场,为跟“形势”,改为总公司,下设诸多的部、科、办、室、组、班,总公司下属又有分公司、厂、队、下属单位之下还有科、办、室。总公司与分公司、厂、队之间,年初只是几经讨价还价后形成一纸“经营承包责任书”,就以包代管,不问企业管理了。这样承包的单位就各行其事,使产品开发与竞争、产品销售与成本管理偏离市场经济轨道,形成无法管理的局面。一个国有农场中如林的管理层次,出现庞大的管理人员队伍和惊人的管理费用数字。各层次管理人员过多,许多人无事可做,但有了“好事”都争一份儿,有了问题一推了之,无人负责。在全国清理“三角债”时,上级要求某厂出示4笔5万元以上多年应收帐款的债务人情况时,该厂仅提出一笔而且只能说出单位名称,其余的象开户行、帐号等全都不知。对另4笔更是一无所知。 3.保守型的企业管理。有些企业兴起之时,因产品在市场上一时紧缺,出现“腾飞”,他们满足暂时的皆大欢喜,好景只是一瞬间。但在市场竞争中同类新产品层出不穷,老产品就无立足之地了。例如:某汽水厂,80年代中期年产销量达7500吨,产品独占全市最繁华的街道,冰海牌系列饮料名振东北、华北地区。但到80年代末,由于不注重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处于停滞状态,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时至今日该厂的产品在市场上竞无一席之地,到1993年全部停产,90%人员待岗,到1996年末累计亏损达601.66万元。 4.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力。从一些连年亏损单位实际情况看,纯属政策性亏损的因素极少,绝大部分为经营性亏损,以致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现象,出现了企业表面上收入不多而企业内的“小分队”却成了“大款”。有些企业编造虚假帐务,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 1.加强集中统一管理。重要经济事项必须执行统一的企业管理。过多的放权致使权利和义务失衡。集中统一管理的核心是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就要在投资决策、经营方向、重大经济合同、租赁、联营等重要经济事项,均应由农场一级最高领导层决定,以确保号令一致。 2.讲究务实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不应仅注重形式如何或者将某地某单位的形式生搬硬套在本企业。任何一个开拓型企业,都有一套简明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精干队伍。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应该是基本饱和的。企业需要管理,职工要用纪律来约束,但这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能让全部职工都能自觉自愿地去为企业工作,使企业管理的权威性融化在职工的思想中。这就要有一套简明而严格的企业管理模式。笔者认为企业内部要有三式管理:家庭式的温暖、学校式的教育、军队式的纪律。 3.强调长远利益的企业管理。投资、开发、立项等,一开始就应有一个中长期规划,如国家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那样。产品进入市场后,应立即跟踪调查,服务网络应逐步完善。当盈利时,即应想到假如市场风起云涌,将会给企业带来哪些不利因素?竞争对手增多时如何开发新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要科学地安排设备维修和技术改造,利润分配上要侧重扩大再生产。否则,投资项目上马之时,就是下马之日,或者是好景不长连本带利一块赔进去,形成欲进不行,欲罢不可的地步。无数残酷的事实均证明了这一点。 4.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权力是指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权限必须是指定、规定的范围内的权力。各级有权力的企业负责人均应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工作。他们的工作均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的繁荣昌盛为宗旨,贯穿于事业的全部。大量事实证明,失去监督和制约的企业领导人,栽跟头无一例外,同时必然给经济建设带来各种不应有的损失。亏损就是将人民的血汗付之东流。所以,人民赋予了企业领导人权力或一定的权限,那么人民自然有权力对此进行监督。若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就会避免国有资产损失,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