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带动了利益格局的调整,也使各项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但也暴露出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最近,笔者对我市100多个行政村的企业改制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改制加快了人才流动,也造成党务、行政干部的流失,一些村面临“无人管事”的难题。从基层的实际情况看,村干部人心不稳的问题比较突出,原在企业兼职的村干部在买断企业、做了私营业主后,普遍没有精力也不愿再干村党务和行政工作。现任村干部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干部由于事务杂、工作难、压力大、待遇低,也大多人心思走,村干部岗位对有能力的农村人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同时,总体上现任村干部的素质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并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村干部选配难。 改制盘活了集体资产,同时相对减少了集体收入来源,一些村陷入无钱办事的困境。扬中市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对企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改制前,由于村办企业大多是高负债经营,部分企业生产不景气,效益不佳,出现亏损。通过改制置换出的集体资产也大部分用于归还贷款、集资的本息,支付村干部误工补贴、资金,用于长远发展、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十分有限。厂房、土地、电力的租赁收入,对大多数村来说还不够支付村干部工资。少数原来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由于改制前对农民盲目实行“高福利”,免征多种应征税费,甚至吃粮都由集体包办,改制后不可避免地感到不堪重负。要取消“高福利”,必然产生较大的震荡。 改制搞活了村级组织、经济管理的运行,同时对村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无章理事”的问题更为迫切。一方面,随着改制的推进,管理和经营逐步分开,打破了农村原有的运行模式,村级组织直接介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一些村改制前由于一切围绕企业转,放松了村务管理,加上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村级财务混乱,村干部滥用职权、办事不公等问题,成为农村影响干群关系、引发上访事件的主要矛盾。这些遗留的矛盾和问题亟待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此外,有的村在改制中不够规范、公开、公正,部分集体资产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流进个人腰包,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矛盾激化。与此同时,通过改制,生产要素必然进一步向优势村、优势企业集中,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村与村、户与户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容易导致群众心理失衡,引发社会不安定问题。 我认为,当前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花大力气配齐、配强村支部班子,在更广的范围选拔素质较高的年轻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同时对村干部队伍进行大幅度精减,实行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并相应提高其待遇。对一些经济薄弱村打破地域区划,进行有效兼并,以强带弱,减少村级行政开支,确保村级组织的高效运行。 二是抓好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更新观念,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要求,着力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共同致富上下功夫。要开辟致富门路,开展群众急需的各种服务,因村制宜,探索新的发展之路,营造新的经营格局,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抓好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建设。重点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增强村务管理的透明度。广泛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开展,确保农村“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