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在台工作方针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叶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台湾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抗战胜利后,中共派干部到台湾组建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简称“台工委”),负责领导台湾革命。自成立至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台工委以建立关系、构建组织为主要任务。“二二八”事件及其后,台工委以建立武装为解放路径并采取了一些行动,但随着武装力量的解体而宣告失败。1948年香港会议上决议解放台湾的路径是武装起义,但认为需条件成熟,提出开展群众民主运动的短期方针。1949年底至1950年初,台工委根据解放战争形势及中共中央的指示,认为解放台湾将很快实现,调整解放路径为配合解放军登陆与进行接管准备。可惜台工委组织很快被国民党当局破坏殆尽,台工委在台的工作使命亦随之终结。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作为台湾革命史研究的重点,台工委的历史为两岸学界所重视。台湾学者中,陈进金对宜兰的“兰阳工委会案”进行了个案讨论①,王汉威则整体讨论了台工委的组织架构与运作过程②,林正慧、欧素瑛、蓝博洲等也从个案入手对台工委案件进行研究。③大陆学者中,沈志华在讨论中共进攻台湾战役时认为台工委被破坏增加了攻台难度④,徐焰则主张台工委领导人蔡孝乾对工作重心把握不当是台工委失败的原因之一。⑤学界的这些研究成果使台工委的组织面貌及发展过程更为清晰,但有关台工委的历史仍有许多尚待讨论之处。

       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研究只注意到了作为政治组织的台工委的兴衰过程,而忽视了作为决策组织的台工委的思想历程。无论是探讨台工委的组织状况,还是分析台工委组织失败的原因,都是单纯从组织史的视角去研究和评判台工委。要真正理解台工委的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其具体工作,而具体工作又是由其总体工作方针决定的。这里的“方针”指的是解放台湾的工作方针,理解台工委解放台湾的工作方针理应是台工委研究的中心。

       从历史整体来看,台工委是中共解放台湾战略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下的台湾地方党组织,自然要接受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领导;但同时又因地理隔绝、通讯不便等原因,它需要灵活自主地决定自己在台的工作方针。台湾学者对台工委的研究多聚焦个案体现的白色恐怖与国民党威权体制,虽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残酷与滥捕行径,但在台工委解放台湾的工作方针这一根本目标上失焦。大陆学者在论述中共解放台湾战略时,则多忽视台工委的灵活自主性,将台工委的方针简单概述为配合解放军登陆台湾。

       从史料方面来看,台工委的相关史料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关于台工委的重要档案史料更是乏人问津。国民党当局“保密局”所搜获的台工委文件与收藏的在台共产党人的供词,是档案史料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内中详细呈现了台工委工作方针的演变,可惜过去很少有人利用。本文拟以该部分档案史料为主,结合其他档案集、回忆录、报刊等史料,对台工委在台各个时期的工作方针进行具体分析,尽可能呈现台工委在台工作方针演变的全貌,以更好地理解台工委在中共解放台湾战略中的作用。

       一、台工委入岛前后:建立联系与构建组织

       中国共产党始终心系被日本侵略者占据的台湾。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Nim Wells)时,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目标“不限于山海关,不限于东北,还要包括台湾的解放”。⑥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⑦《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决定,进一步使中共将台湾纳入战后中国解放前途的考虑当中。1944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发布抗战七周年纪念口号,正面响应了《开罗宣言》,要求“拥护莫斯科、开罗、德黑兰决定,坚决实行这些决定”。⑧

       解放台湾是抗战胜利后中共的重要目标。然而1930年代初台共遭日本殖民当局镇压解体后,台湾事实上已无共产党组织。“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⑨的党组织在中共革命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组织基础,就没有革命斗争的可能,构建与发展台湾党组织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建立台湾党组织需要了解台湾情况的干部,中共党内的台籍党员自然成为组建台湾党组织的最佳人选。中共中央决定派1925年即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又曾为台共中央委员的蔡孝乾,主持组建中共台湾党组织的事宜。蔡孝乾于1945年9月从延安出发,同年12月抵达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与华中分局常委张鼎丞、组织部长曾山、委员刘晓等会面,商讨组建台湾党组织事宜。1946年2月,在华中分局的推荐下,蔡孝乾选定洪幼樵、许敏兰、张志忠等9名干部组成台工委,标志着中共台湾地方党组织——台工委正式成立。⑩台工委主要成员的具体情况见表1。

      

       从台工委成立之时的人员概况,可以看出台工委初始阶段的人员特点。除许敏兰是因夫妻关系随同来台外,其余7人均为台籍或靠近台湾的广东籍人员,其中部分干部还从事过涉台工作。崔志信直接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工作,蔡孝乾、张志忠则参加了台湾籍干部多参与的敌工工作。这样,形成了一个以台籍粤籍干部为主、较为了解台湾情况的党组织。据在上海入党的台湾青年吴克泰回忆,当时党内曾有通知,要求各地地下党注意发展台湾青年入党。(11)由这样的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是希望台工委能尽快适应台湾情况,尽快在台开展工作的。但由于蔡孝乾等台籍干部离台多年,对台湾的近况并不太了解,且由于其过去是台共成员的关系,目标太大,反不易开展工作。

       建立联系、发展组织无疑是抵达台湾后台工委的中心工作。建立联系的第一步是通过旧台共成员及台工委初始成员的个人关系,建立点对点的联系。抵台后,初始成员们根据蔡孝乾“设法寻找职业掩护,谋取立足处所”的要求在台各地寻找职业,至1946年7月蔡孝乾抵台时,“先我而来的那些干部都已有了立足的方法”。蔡孝乾尽管是旧台共重要成员,但因声名在外目标太大,而命令张志忠去进行联络旧台共成员的工作。(12)张志忠首先联系上旧台共的核心人物谢雪红。(13)此时谢雪红等人已于1946年1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委员会筹备会”,宣布要“为中国共产党在台湾的建党打下一个基础”。(14)由于谢雪红起初并未完全信任张志忠,于是张志忠与谢雪红的代表杨来传一同去上海听候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华东局告诉二人台工委是中共台湾省组织的代表,谢雪红等人的筹委会应当解散并分别申请加入台工委。(15)6月17日,张志忠代表台工委与筹备会的四名代表在台北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筹委会解散,其成员由台工委分别接受。(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