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应和”思想探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妥建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西安 710016),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启蒙时代理性的非理性发展导致“存在的巨链”的断裂,波德莱尔揭橥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恢复人与世界的完整性。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作为熔铸综合的理论产物,不仅借鉴傅立叶的轻浮情欲、组合情欲等过渡情欲理论,斯威登堡的“对应说”、属灵的语言观、通灵术等神秘主义思想,以及德国浪漫主义的想象理论,而且具有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其审美救赎的淑世精神。但是波德莱尔的此种独立于真、善等元价值的审美必然耗尽美的根基而走向虚无主义,造成唯美主义者普遍的悲剧命运。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探源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应和”论的思想内涵,进而反思现代性基源问题以及汉语学界关于“应和”论的引介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自古希腊柏拉图以降,“存在”作为“巨链”的观念在西方思想史中占据统治地位。近代由于启蒙运动的推进,在理性建构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存在的巨链却被理性彻底切断。①有鉴于此,波德莱尔赓续浪漫主义的审美救赎方案,提出“应和”思想以期恢复人与世界的完整性。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主要包含以通感为中心的“水平应和”和以“象征”为中心的垂直应和两层含义。②前者将审美的现代经验与历史经验相结合,不仅强调过渡、短暂、偶然等的重要价值,形塑现代生活的美学表征浪荡子风格,而且力主以人工化的方式追求通感体验;后者以象征的方式追求浪漫主义所揭示的“深度”的意义,不仅视绝对美为美丑相互转化的基础,而且借由想象不断超越有限以期达至无限,最终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由此,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关涉过渡、万物对应以及想象等理论,实与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斯威登堡(Swedenborg)以及德国浪漫派等人的思想密切相关。

      国外学界关于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思想渊源研究有:瑞士学者舍里克斯(Robert-Benoit Cherix)、雷蒙(Marcel Raymond)、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克洛德·皮舒瓦(Claude Pichois)等人指出“应和论”源于“古—今”两类思想,其既可以远溯至柏拉图及其新柏拉图主义,也受到19世纪浪漫主义者拉马丁、雨果、巴尔扎克等人“应和”思想的影响。③瓦莱里、艾柯(Umberto Ecco)、沃德·乔夫(Nicole Ward Jouve)、C.H.L.博登姆(C.H.L.Bodenhm)、柯恩(Cohn)、查尔斯·D.米纳恩(Charles D.Minahen)、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伯纳德·豪厄尔斯(Bernard Howells)等人主要将其溯源至爱伦·坡、斯威登堡以及自然神论等思想。④在国内学界,袁可嘉、罗芃、冯棠、孟华等人认为波德莱尔“应和论”发展了斯威登堡的“对应论”。⑤刘自强指出受爱伦·坡的影响,“应和论”发挥了想象力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⑥刘波、尹丽较为系统地追溯“应和论”的思想渊源,认为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受到巴尔扎克、孔斯当神甫、斯威登堡、霍夫曼、爱伦·坡等人的影响。⑦如是种种的探讨多是概观式的研究,未能细绎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思想受到傅立叶、斯威登堡等人何种具体思想的影响。

      一、波德莱尔“应和论”对傅立叶“过渡”情欲理论的借鉴

      有别于原子论等“自下而上”建构的宇宙和谐统一理论,傅立叶扬弃了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引力”(attraction)的概念“自上而下”地建构了宇宙和谐统一的学说。⑧普罗提诺认为“太一”作为万物总体的统一性,是无限而又超越的神圣本体,万物分有“太一”而成为善,但“太一”不是众善之一,“太一”完满自足不需要创造,却又最具创造力。宇宙的创化经历太一→“纯思”→“普遍灵魂”→世界→回归太一之路,最终形成普遍感通的统一体。傅立叶则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即“生产的分散或不协调劳动”出发,认为“引力”犹如“上帝的一根神奇的魔杖”,它“激发一切被造物热衷于履行上帝的神圣意志”。“引力”成为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发展的动力,牛顿和莱布尼茨所发现的物质世界的引力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情欲引力”(Attraction passionnée)是一种“持久”的力量,尽管受到理性、义务、偏见等的阻碍,但它最终以“追求宇宙的统一”⑨为目的,把劳动由痛苦和谋生的手段变成一种乐生的要素,其是“天赋”的推动人类从分散状态走向协作社会的臻于和谐社会的制度。

      傅立叶进而把“情欲引力”分为“奢侈欲”(Luxes)、“合群欲”(groupes)、“谢利叶欲”(séries)三大分支。奢侈欲产生并指挥着五种感官欲望,合群欲产生“荣誉小组”“友谊小组”“爱情小组”“家庭小组”等四种依恋的欲望。不同于奢侈欲和合群欲,谢利叶欲则提供三种“过渡”情欲,即计谋情欲、轻浮情欲、组合情欲。三种过渡情欲由于产生放荡、淫佚等性格,受到文明制度的压抑,但它们是达至情欲和谐目的的重要力量。傅立叶强调过渡类是上帝的恩典,普遍存在于自然物之中,在两栖动物、蝙蝠等许多例子中可以观察到⑩,其协调功能在文明制度转向协调制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傅立叶视过渡类为一条毒蛇,“可以从它身上取出有益健康的液体”(11)。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亦指出:“傅立叶永远反向思考:在和谐期有益者必然来自在文明期被贬斥或被拒绝者。因此,过渡类是‘微不足道的’,被文明期学者所忽略、视作不值一提的东西:蝙蝠,白化病患者,丑陋的含混族群,偏好老母鸡者。……在和谐期都获得了显著的价值。”傅立叶本人对属于过渡类的女同性恋亦情有独钟,“直到晚年才意识到自己有此癖好”(12)。傅立叶的此种过渡情欲理论实与其基于“普遍相似”(universelle analogie)原理的可完善性思想相关。傅立叶认为宇宙存在三个本源,即积极的、作为推动力的上帝,消极的、被动的物质以及作为调和运动的数学。(13)虽然物质和数学并非为上帝所创造,但是物质运动之中存在着数学规律,数学规律符合上帝的目的论要求。于此而言,宇宙是上帝按照数学规律组织而成的机体,被造的世界与造物主是相似的。此种普遍相似的理论不仅表明被造世界源于上帝,而且由于上帝的善意,被造世界具有趋向可完善性的可能。此种基于普遍相似原理的可完善性思想赋予过渡类存在物正当性,使其由恶转向善,对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产生重要影响。波德莱尔在论雨果时指出,其应和思想的源头之一是傅立叶的普遍相似原理,“有一天,傅立叶来了,以一种过于夸张的口吻向我们披露相似性的奥秘”,“在优秀的诗人那里,隐喻、明喻和形容无不数学般准确地适应于现实的环境,因为这些明喻、隐喻和形容都是取之于普遍的相似性这一取之不尽的宝库,而不能取之于别处”(14)。韦勒克(René Wellek)亦强调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关涉傅立叶的普遍相似原理。(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