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保险精算思想的传播路径及现代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华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E-mail:5025017@qq.com。

原文出处:
保险研究

内容提要:

保险精算是保险行业科学决策的工具,起源于西方。19世纪中期起,西方保险精算思想通过三条路径向中国传播。首先,通过报刊推介人寿保险科学化思想,主张国内自主研究保费计算和生命表等基础精算原理。其次,通过数学与保险书籍建筑保险精算理论基础,《笔算数学》是国内普及非寿险算法的第一本书,《人寿保险计算学》基本塑成中国早期寿险精算理论框架。最后,通过精算师和生命表的编制助推保险精算理论的应用,如陈思度等中国第一代精算师成立国内精算组织,罗志如完成了对生命表编制法的技术性探索,袁贻瑾等也实现了中国生命表“从无到有”的跨越。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已形成较完整的寿险精算思想体系,并成为中国现代保险精算思想的厚植土壤:近代中国已完成了“精算师”“年金”等名词的翻译界定并沿用至今;近代中国寿险准备金算法已出现与中国现代保险精算理论相吻合的学理内容;近代中国保险业孕育的精算人才(陈思度、陶声汉、乌通元等),成为中国现代保险精算制度建设的先行之师。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保险精算是利用精算技术对保险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估价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其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保证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平衡即维持良好的偿付状况(谢志刚,2000)①。目前,我国已形成包含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等内容的精算学理论体系,以及由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国精算师协会管理的精算师制度。学者们认为,中国现代保险精算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西方保险精算技术的引进(李晓林,2018),并通过乌通元、段开龄等先辈的努力,逐渐实现保险精算“本土化”。实际上,近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传播保险精算思想②。中国现代保险精算制度的快速建立得益于近代中国保险精算的思想土壤。然而,学界内关于保险精算本土成长的研究集中于对改革开放后的考察③,对西方保险精算如何在近代中国实现“内化”的研究屈指可数。学者们研究发现:1912年在上海成立的首家全部由民族资本投资设立的人寿保险公司——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精算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小群,1999)。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曾聘用陈思度为“计核员”④,中国专业精算师制度就始于陈思度(段开龄,1996)。谢志刚(2016)也以精算师职业为线索,梳理了从洋人精算师到华人精算师的传导过程⑤。这些成果大部分从属于保险史研究,集中探究保险精算职业在华的发展历程。但保险精算蕴含复杂的学理,它的诞生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保险精算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求索保险精算思想的发端,钻研西方保险精算知识理论传入中国的纸本载体与脉理。

       一、近代中国保险精算思想的传播背景

       (一)数学的新方法使保险学具有新面貌

       当中国一成不变地用以常量和实数为计算范围的传统珠算解决生活问题时,西方的变量数理体系正逐渐形成,并伴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明清时期,以利玛窦、熊三拔、罗雅谷、穆妮阁等人为代表的传教士群体,通过与国人合作的方式翻译西方数学书籍。《几何原本》(前六卷)《同文算指》《比例对数表》等数学译著,涵盖了西方初等数学的内容,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算术体系,使中西方的数学智识接触、融合。

       到了近代,西方现代数学思想以译著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传入,并激发一些本土数学创作。戴煦、丁取忠等人的专著补充了幂级数、高次方程等数学解法(钱宝琮,2019),扩展国人的数学视野与数理思维,使中国与西方的数学思想融会贯通,而且近代数学的方法和结果渗透到不同的学科之中,使不同学科具有了新面貌,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显著地影响。保险方面,狄考文与邹立文译的《笔算数学》(1894)、李鸿寿和莫启欧译的《会计数学》(1935)、褚凤仪著的《投资数学》(1936)、余介石著的《高中甲组代数学》(1940)等书都介绍了保险的相关内容。

       数学的发展为保险产品形态确定的数学分析、保险定价的数学模型预测研究提供了数理基础。将与保险收益紧密相关的死亡发生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等因素纳入数学语言,成为近代中国保险精算思想发展的基石。

       (二)统计体系的独立提供生命表编制基础

       中国古代的统计思想具有较强的从属性,只有在研究人口、税收、军事等问题时才能发现散落其中的统计思想,多是数量的统计或是利用统计资料的说理,并未在中国形成系统的统计理论和体系。

       近代中国,1859年编制的《海关册》是中国近代统计应用的起点。随着横山雅男的《统计讲义录》《统计学讲义》等专著被译介入中国,中国在西方近代统计思想的冲击下,开始形成近代化的、独立的统计体系(莫日达,2004)。自光绪年间设立的统计局始,近代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统计机构,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统计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1907年,我国第一部统计学专著《统计学》出版⑥。在此背景下,古代中国依附于政治问题的人口调查,转变为近代中国政府的常规工作——人口统计。1931年,陈达出版了《人口统计》,详细地介绍了人口统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内容。这为民国时期保险精算市场调研的数字统计提供了基础,民国时期一些人口统计的结果也曾被编成一些简易生命表。

       (三)民族寿险业亟须科学理论指导

       随着1805年英商谏当保安行在广州设立,近代西方保险制度便传入中国。自此,外商保险公司垄断中国市场。英商永福和大东方两家人寿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标志着现代人寿保险正式传入中国(朱华雄等,2013)。1865-1912年间成立的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其中,人寿保险公司8家⑦。1894年出现中国第一家华商人寿保险公司——福安保寿公司,专营人寿保险业务,后扩大业务范围,更名为福安水火人寿保险公司(赵守兵,2017)。1912-1925年间,陆续设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经营寿险的有19家,证明了寿险的兴起。但寿险公司中的康年人寿、金星人寿、允康人寿、延年人寿等公司,因缺乏寿险原理知识和科学管理,仅开办数年,即行停业⑧。

       近代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的发展,是孕育保险精算思想的母体。但人寿保险的相关知识理论的缺乏,掣肘民族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因此,探索人寿保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是近代学人和保险志士的关注重点,保险精算思想也由此逐渐发展起来。

       二、“洋人”与“华人”创办的报刊推介保险精算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