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理论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赖大仁,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李雅茹,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昌 330022)。

原文出处: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将文艺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从而开辟文艺研究的意识形态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理论贡献。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的创建意义在于,拓展和深化了对于文艺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的认识,科学地揭示了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我国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从20世纪初建立并运用于文艺研究以来,经历了“过度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和“再意识形态化”的螺旋式循环往复、不断推进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外部关系来看,反映了这一文艺观念的与时俱变;从内部关系来看,反映了文艺变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我们探讨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和研究维度的理论重建,涉及对意识形态理论内涵、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重新认识理解,以及文艺研究的多维度视野融合等问题。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22)06-0125-09

       文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各种不同的观照视角,从而形成不同的文艺观念与研究维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形态论的文艺观念与研究维度。马克思主义将文艺现象纳入唯物史观视野加以观照与阐释,意识形态论的文艺观念与研究维度才得以开拓和创建。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研究中,这种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与研究维度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历经了复杂曲折的历史嬗变。从它被引入文艺研究到极度扩张走向极端,以至后来矫枉过正走向“去意识形态化”,然后再到当今时代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与研究维度适度回归,所经过的历史嬗变以及带来的经验教训确实值得认真反思。理论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强应有的理论自觉,认清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及其研究维度的意义与限度,从而有利于其走向与其他文艺观念及研究维度的互补与融合。

       一、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的创建及其意义

       将文艺与社会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开辟文艺研究的意识形态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特点和理论贡献。意识形态理论虽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发明,但他们创造性地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使之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设施相适应,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能动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包含多方面的要素或形式,特别突出的是“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①。在这里,马克思把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纳入唯物史观视野中加以观照,从文艺研究方面来看,是第一次将唯物史观视野及其意识形态维度引入文艺研究,标志着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的创建。正如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类社会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纪元一样,意识形态论文艺观的创建也为文艺研究开辟了新天地。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对意识形态与文艺的关系进行系统性论述,但从他们对一些文艺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评论分析中,可以看出贯穿其中的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和思想方法,以及它的特点和独特意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拓展了对文学艺术本质特性的认识。列宁认为,每个事物都是它自身运动中的存在,也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中的存在,是“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由此就决定了“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②文艺是特别复杂多样的事物(现象),古往今来,人们从各种不同角度或者层面对文艺本质特性做出种种解释,马克思主义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意识形态角度理解文学艺术这种事物,揭示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本质特性。19世纪初法国学者特拉西最初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本意是指“观念学”,即一种思想观念系统或者观念科学,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与实践性,能够解释世界并通过实践对现实发生影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这个概念引入唯物史观,用来指称社会思想观念系统,视其为社会结构系统中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式”包括法律、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在内。在他们看来,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一样,都会反映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在于阐明唯物史观原理,而并非以此全面概括艺术的本质特性,更不是要用“意识形态”来给艺术下定义,但由此开启的思维向度,却极大地拓展了探讨文艺本质特性的路径。

       其二,深化了对文学艺术价值功能的认识。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系统之中,一方面为这种社会结构系统的复杂关系所制约,另一方面也必然在这个社会结构系统中发生作用,体现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一是文艺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与思想观念,让人们从中看到某种社会状况,因而具有认识功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著作中,经常联系古今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考察,盛赞狄更斯、萨克雷、巴尔扎克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生动描写,认为他们的作品所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政论家、道德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③这正是一种意识形态论的认识分析。二是文艺作品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讽刺描写,具有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恩格斯认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能够显示生活的真相和真理,引起人们对现实关系的反思,从而“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恒性的怀疑”④。他对敏·考茨基、玛·哈克奈斯等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肯定性评价,也正是着眼于此。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特别关注那些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艺作品,称赞工人阶级作者表现自身生活和情感的文艺创作,也正在于看到了此类作品的思想启蒙、宣传教育等社会作用,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建构性功能。

       其三,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文艺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与其他上层建筑既相互适应又相互作用,共同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发生变革,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文艺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形式不能完全等同,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当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结构系统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和解释,而且文艺的历史发展规律,也只有从这种社会结构系统的整体变革中才能得到说明。这一唯物史观的宏阔视野和思想方法被引入文艺发展史研究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艺史观,深化了人们对文艺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文艺发展史研究格局大为改观。

       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被引入文艺研究,带来了文艺社会学、文艺发展史乃至整个文艺研究的深刻变革。这种革命性影响首先在俄苏文艺研究中得到体现,普列汉诺夫根据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中,对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以及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如何发生作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念转换为文学的党性原则,论述了文学艺术在俄国革命与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并且把托尔斯泰现实主义创作纳入这种宏观视野中进行分析评论,从意识形态维度阐述其思想意义,开辟了俄苏文学艺术研究的新视野。在此影响下,苏联社会学派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意识形态论文艺研究,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等进行深入开掘与阐发,并且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与异化现象进行批判反思。这既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得到进一步拓展,也使意识形态论文艺观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无论是俄苏文论,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都对中国现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理论反思显然离不开对这种历史背景的考察与参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