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垦经济的制度特征与发展战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永松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

原文出处:
中国农垦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农垦经济的制度特征

      中国的屯垦事业历史悠久,远在秦汉时期就有移民垦荒,客观上起到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人口分布等作用。新中国的农垦事业源于1939年的延安。当时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光华农场,生产牛奶、蔬菜等食品,以改善军民生活。全国解放后,根据中央关于人民解放军转入生产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官兵为骨干,在祖国边疆和亘古荒原上创建国营农场。经过儿十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6年,全国农垦系统已有独立核算企业5600多家,人口1233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2.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9.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9.18亿元;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67元,全系统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031元。目前的农垦已成为以国有农场为主体,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遍布全国城乡的企事业群体,是一个集发展经济、管理社区、稳定社会、保卫边疆等各项功能于身的社会经济系统。

      (一)国有经济为主体,其它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

      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农垦经济多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就已基本形成。各垦区在实践中通过引进外资、内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建立了一批“三资”企业;有的干部职工自投资金,创办个体、私营、合作、合股企业;有的垦区依靠乡村两级集体提留和已有的集体企业,创办新集体企业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国有农场由国家投资,土地资源归国家所有,农场职工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要求进行人事、分配、就业等制度安排,投资在自筹为主的基础上(1996年全农垦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5.13亿元,自筹资金占54.4%),国家投资也占了较大比重(1996年国家预算内资金6.98亿元),国有经济在农垦系统中占绝对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二)与农村社区经济组织不同的企业属性

      农垦经济与社区合作经济有根本的不同。农场的经营对象以农业为主,但都是按照企业的生产方式组建的。农场有很强的组织性,其生产规模、生产力水平、商品率等各项经济指标都高于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并且以产权关系、物资供应、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为纽带形成了内在联系紧密的组织系统。

      (三)分布呈区域性

      农场创建初期,东北地区主要在黑龙江开垦大面积原始荒地,通过整治河道,排除渍水,开发低洼沼泽地,建立了粮食、大豆商品生产基地;西北地区主要在新疆开垦盐碱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建立了棉花、粮食商品基地;华南主要在广东,修造梯田,营造林带,建立了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在京、津、沪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郊区,建立了副食品生产基地。这些农垦生产基地的国有农场,一般土地连片,有明确的边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区域。分布在边疆的垦区如新疆建设兵团、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海南等,农场与农场之间连成一片,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垦区。

      (四)产业结构的综合性

      农垦系统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商、建、运、服务业俱全的产业结构。在一些垦区,二三产业的总产值比重已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在国际、国内市场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五)外部经济的社会功能性

      农垦许多企业不同于其它系统的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其担负生产、经营职能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社区组织职能及一些特殊的政治任务。农场承担了公检法、文教、卫生、小城镇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特别是边疆垦区中的一些农场,由于所在地自然条件恶劣,根本不适合生产,其重要功能表现为屯垦戍边。这部分农场的经营管理就不能简单地将其推向市场,按照一般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

      二、农垦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农垦经济有自身的特性,其发展必须建立在这些特点之上。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垦的管理模式、农垦企业的经营机制和企业制度都需要作相应的改革,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同时,农垦作为部门经济,还必须处理好与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一)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是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经过几次改革,从当前的运行情况看,农垦管理体制与其所应发挥的目标功能还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一是农垦主管部门职能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和对外协调能力,对宏观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的制定显得滞后和力度不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要否认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退出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而加强对企业宏观引导,这是今后农垦管理的主要方面,也是目前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二是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政企分开最根本的,是要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这是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面。

      (二)农垦经营机制转换与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问题

      农垦企业有自身特性,但同其它行业企业一样,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协调。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干部职工缺乏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竞争,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为了增强农垦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苦练内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首先要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企业人事安排要做到流动性,这是实现企业资源优化组合的前提。用人制度的流动性所包涵的应是企业领导、职工都能流动起来。领导是能者上,庸者下,真正让其实现企业家职能。一个领导能使企业兴旺发达,就是一个好领导,就是一个好企业家。不能实现企业资产增值,改善企业职工生活的,就不能坐在领导的位置上,就应该离职,甚至也可以失业。为什么企业的领导就不可以失业呢?一个企业亏损了,富余人员要减,有些工人要下岗,首先是领导下岗。人事上先打破了领导的铁椅子,才可能使企业的人事制度理顺,才能真正使企业的所有干部职工都有危机感,充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其次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职工在收入分配上拉不开差距。今后要使职工的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紧密挂钩,按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做为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实践中有的企业实行厂长年薪制,是对企业收人分配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通过试点总结,可以在国有企业中全面展开。再次是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变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大了。尽管市场竞争是一种有效的资源优化配置手段,但在保障社会公正等方面可能出现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一些企业破产,一些职工失业。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要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不能让失业者流落街头。因此,必须加快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顺了、完成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就有了保证。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有新的制度保证,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农垦企业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要的问题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实现国家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明确出资人地位,解除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拥有全部法人财产、能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