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和预算绩效管理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灵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参考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一)关于审计工作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审计监督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审计体制、基本原则、基本职权等作了具体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高度,对审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对实行审计全覆盖作出部署。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部署,强调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2018年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任,每年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审计领域重大改革,深刻阐述了审计工作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审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努力做到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①201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完善审计工作制度体系,制定《“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等作出重要部署。

      (二)关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分别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标志着预算绩效管理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②同年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是新时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

      二、审计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一)二者的内涵

      1.审计的内涵

      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并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职责与权限、审计程序、被审计单位实施内部审计等作出明确规定。国家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等单位;监督内容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措施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国有资源、国有资产,以及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③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活动。审计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

      2.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的现代预算管理方式,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实施绩效监控和评价、加强绩效结果应用和信息公开的闭环管理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明确各级预算遵循讲求绩效的基本原则,并对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作出明确规定。预算编制环节实施绩效目标管理,根据机构职责、发展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等,明确预算资金使用的主要产出、效益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预期目标,通过量化绩效指标清晰反映钱要花在哪里、有什么效果。预算执行环节实施绩效监控,对照预期绩效目标加强过程监控,跟踪资金使用进度和目标实现程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避免资金损失浪费,确保目标按期保质保量实现。决算环节实施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和绩效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并将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和以后年度预算编制,以绩效为导向推动预算合理分配、资源高效配置、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持续提升。

      (二)内在联系

      1.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

      审计监督和预算绩效管理都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审计监督通过审计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整改,旨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制定绩效目标和开展监控评价,提供更多有关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服务质量和受益对象满意度等方面的信息,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其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改进管理、完善政策,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