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热点及趋势(2012-2021) 陈宏俊 郭涵宁 祁威 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研究领域,其发展方向呈现了语言学与其他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知识群、研究热点与新兴趋势三个方面探究2012-2021年间国际隐喻性语言加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厘清隐喻性语言加工发展动向,为促进该领域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研究发现,过去十年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主要聚焦隐喻认知语用、非典型人群、双语、反讽、讽刺、熟语、具身认知、规约性、文学隐喻等8个热点方向,研究关键词包括ERP、fMRI、眼动、N400成分以及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是熟悉度和受试个体因素调节作用研究,各种语言类型加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等。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1.48~59,72 国内外法律语言研究现状对比分析(1998—2021) ——基于可视化技术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张法连 蒋毓婧 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文章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1998—2021年间国内外法律语言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统计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1)国外发文数量稳步上升;近年来国内却呈现低迷状态,应引起警觉;2)从期刊分布看,国外主要以法学期刊为主,语言学和法律语言学专门期刊为辅;国内引起了语言学界、法学界、翻译界和外语界的共同关注;3)国外法律语言研究注重以语言为工具,意在解决法律问题;国内则以语言为本体,重在解决语言问题;4)国外研究方法多样,重实践;国内研究方法单一,轻实证。针对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后劲不足的现状,本文建议:重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应基于中国的本土实践和需求探索和发展;走出语言本体研究的局限,拓宽视角;研究深度由表及里,以学术研究推动法律实践。让法律语言成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建构法治中国形象的利器。 《当代修辞学》,2023.2.29~42 澳门城市语言景观的多模态研究 赵学清 刘洁琳 澳门回归20年后的城市语言景观状况呈现出不少新特征,不仅体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的持续影响,也反映了内地与澳门文化融合程度的提高。澳门城市语言景观中的多语现象突出,葡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受到英语的冲击而呈下降趋势,不同设立者和不同地理区域的标牌在语言文字使用和信息安排上的差异体现出澳门多语现象应用的复杂性。澳门城市语言景观中文字模态选择的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最后,不同类型的标牌在模态分布上也有差异。标牌设立者通过各种模态的优势相互补充,来实现自己的宣传目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2.6.123~136 “互联网+多语”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价值定位、实现路径及应用前景 祝晓宏 郭熙 新冠疫情暴露了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的一些漏洞,研发新型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是势之所趋。建设“互联网+多语”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有利于筑牢我国公共安全监测体系。结合WHO公共卫生监测指标和我国语言能力现状,将新系统的价值定位为识别及时、覆盖广泛、简单有效,实现路径依赖信息收集、处理、分析、传播四环节和多学科支撑,尤其需要语言学科在谣言识别、翻译和本体知识构建、异常疾病事件识别和检测、信息发布的语种和语用策略方面进行知识供给。新系统可以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促进语言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东南大学学报》,2023.1.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