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敏春芳,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史与汉语接触研究;肖雁云,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梳理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的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着眼于语言接触产生的词汇借用现象、语言接触过程的语法复制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研究等,研究形式多样,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存在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不仅为汉语方言提供了语言接触研究的新视角,也为接触语言学提供了中国北方汉语和阿尔泰语言接触的研究个案,修正并完善了语言接触理论。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能够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7 期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语言接触的前沿地带。在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语言变化的过程,还在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较早系统研究语言接触问题始于魏因赖希(Weinreich)的著作《接触中的语言:现象分析与难题化解》(Language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随之“语言接触”这一术语被正式提出并广泛使用,随后托马森(Thomason)、考夫曼(Kaufman)、艾娜·豪根(Einar Haugen)等国外学者对语言接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的语言接触研究相较于国外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方兴未艾,著述颇丰,如戴庆夏、孙宏开、陈保亚、吴安其、吴福祥、李云兵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在外部因素(人口迁徙、语言接触、遗传等)和内部因素(语言内部结构)的共同影响下,语言经过不断演变,形成现在的语言形式,语言演变过程中语言接触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是当今世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造就了中国人与生俱来又花样繁复的语言生态。中国境内有包括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在内的130余种语言,西北民族地区同时并存着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语言。甘青地区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东乡语、保安语、撒拉语、土族语等。其中,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等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而撒拉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甘肃、青海境内使用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此外,甘肃东乡县的唐汪话和青海同仁县的五屯话属于混合型语言。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对北方方言进行分类: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为晋语,其他地区方言为官话。官话方言按其地理位置自北向南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兰银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八种。本文所述西北地区汉语方言,指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方言。西北五省的方言可分为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晋语、西南官话等四种次方言。立足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从研究现状、问题剖析和问题对策等方面出发,探索并勾勒西北地区语言接触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的语言接触研究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其研究广泛聚焦于西南、华南和东北地区,研究内容大致从三个方向展开:一是以接触方言的性质为核心,探究接触的进展与程度问题:分析研究接触方言的必要性,着重比较接触方言的语法特征,并结合历史和民族人口状况判定接触语言的性质。二是以接触方言的具体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考察接触方言的词法、形态标记和语序类型等语法现象,并探讨上述语法现象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三是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出发,追溯接触方言中特殊语法现象的来源,并提出研究接触方言的建议。

      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的人文社会环境,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将目光转向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使得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开始受到关注,成为汉语方言学和民族语言学关注的重点,同时涌现出一系列关于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分别从语言接触导致的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对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对西北汉语方言等带来的不同形式的影响,以及西北语言接触理论研究等三方面探讨了西北语言接触的基本主题。

      (一)西北地区语言中的词汇借用现象研究

      不同语系、语族的语言使用者在相互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发生个体接触还是群体接触,最终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词汇借用,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易变化、最具渗透性的要素。“借词”在汉语中也叫“外来词”“借入语”“借用语”等,关于“借词”的定义和种类,各家说法不一,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把其他语言中词的音义都带过来的,叫借词;利用汉语原有的构词方式把其他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引入到汉语中的,叫译词[1]。第二种观点是建立在词义源自外族语某词的基础上,在语音形式上借自相对应的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的汉语词,还应具备在汉语中长时间使用的条件,才被称作纯正的外来词[2]。第三种观点主张外来词是源于外语影响后产生的词,不是外语中原来的词,这部分词要有一个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和重新创制的过程[3]。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关于“借词”的定义集各家之所长,全面对“借词”进行了定位,普遍为学术界认可,因此本文采用其观点分析西北地区语言中的“借词”。西北地区关于词汇借用现象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词汇的借用,二是功能词的借用。

      1.一般词汇的借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