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顺有别于流畅,通顺多指意义和结构,流畅多指语音方面。要做到流畅,就要利用民族语言的语音手段(季泽昆,1984)。英/俄语与汉语是两类不同的语言,其形与义关系各不相同。“意合”和“形合”是王力(1984:468-472)提出的两个概念:“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隐性与显性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篇理解的难易度,越是隐性衔接,越需读者具备语用、语义、语境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广博的世界知识。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对连贯的研究重于对衔接的研究,对形式衔接的研究重于语义衔接(王振福,2002)。2016年,王建华运用语块理论从语块认知的角度探索了其对提高译员流畅性的效果。而汉译的流畅性受制于双语形与义矛盾的斗争,而流水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最能体现汉语的本质特征,可以破解由形变意的难题,因为流水句由小句与小句构成,是语义关系松散、语调上似断还连、无连词连接的言语单位,可分为复句和句群两种,以复句为主,句群为次。意合与形合是任何语言都具有的特点,但因语言类型而有所侧重,外译汉要面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寻找解决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使用汉语流水句。本文旨在以汉译流水句运用为例,通过与综合型俄语和正从综合型转向分析型的英语的比较,彰显英/俄汉译中如何充分运用流水句,考察汉译组构以意驭形的问题。 ⒈汉译形义矛盾 印欧语偏形合,词句间凭形式手段连接,以形显义,彰显语法和逻辑关系;汉语偏意合,词句间凭词语或意义连接,以意驭形,彰显语法和逻辑关系。以印欧语和汉语的互译为主的全译行为所遇到的矛盾主要是形义矛盾。 1.1 汉译重意合,兼顾形合 意合指词句之间不靠关联词等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而用词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形合则相反,指词句之间依靠关联词等语言形式手段连接,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每种语言都有意合与形合的特点,只是有所偏重。汉语重意合,兼顾形合,表达注重隐性连贯,以意统形,以神驭形,行文铺排疏放,结构不求完整,句子常缺主干,核心动词谓语往往不甚明显,不易形成信息焦点;同时句式简短,多表现为自然的线性序列,通常情况下,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大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和词序的排列,而较少使用连接词语。 意合是一种组构法,并非汉语所独有,英语也说得明确:小句之间不用连词联结。详见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的解释:“Parataxis: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Example:The rain fell; the river flooded; the house was washed away.”形合也是一种组构法,英语同样说得明确:小句之间要用连词联结;并非英/俄语所独有,却为其所重用。请看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解释:“Hypotaxis: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既然是译入汉语,汉译就应突出汉语的特点,而流水句的逻辑语义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由其可以发现汉语意合之妙。其首要特点是句内与句间停顿较多,语气灵活多变。例如,“现而今,那臭水沟埋了,修上条大马路了,那碎砖头砌的小平房拆了,修了高大厦,变喽,变喽!”(老舍《吉祥胡同甲五号》)第二个特点是极少用关联词,结构多变。例如,“远看宝塔显然立在山顶。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并不在山顶”,其前后小句都隐含了“看”的主体,后小句还承前隐含了“宝塔”。第三个特点是有时共一个相对独立的话题,语义关系松散。例如,“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了虱,掐死了,叫孩子摊开手掌受着,陈尸累累。”(钱锺书《围城》) 1.2 汉译组构的形义矛盾转化 汉译组构指汉译中较小语言单位构成较大语言单位,即构成短语、小句、复句和句群四种语言或言语实体的过程及其成品。既然英/俄语重形合,行文则是依靠语法形式(包括词缀、词形变化、衔接手段等)将语言符号缀合成整体的语言组织手段。形合常用手段有:代词、副词表示的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词缀变化,词类的形态变化(如名词、代词的性、数、格,动词的时、体、态,语气,人称和物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既然汉语重意合,行文则是主要依靠意义,即依靠语言内在的逻辑语义联系组织语言单位,重视语序与虚词的运用。 据此,汉译时自然要变重形为重意。英/俄汉译即是由形合为主向意合为主转化的过程,若有形合标记,词语、小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则呈显性状态,将其他形式信息转为内容信息。如:
原译取自2011年11月1日《光明日报》,是一则幽默。其中“won” “them” “in” “but” “when”等足以代表英语形合的特点。原译并非不能说,但不是汉语常态,或带翻译腔。汉语对话时因语境可省去谈话对方“你”,“养”的对象“它们”可承前句省略,思维更轻松!直说“养哪儿”更口语化,回答直奔地点,也无需介词。不能一见“when”就“当……时候”,一见“if”就“如果”;原文“but”虽有转折,译作“那”不错,若用“可”既不失转折之义,又兼有反问语气!末句的“them”可减,“blindfold”译为“蒙住……眼睛”,“蒙上”于原义似乎略有所亏,却于语境中得以补偿。“蒙谁”?“蒙什么”?辗转理解之,愈幽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