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筑夫对经济史学科的探索及其独特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德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邮箱:dxzhao@zuel.edu.cn(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傅筑夫从读大学预科时起,学习兴趣从理科转到文科中的国学、文学、哲学,再转向社会科学,在而立之年确定以中国经济史学为志业,先博而后专。他是中国最早在大学讲授经济史学课程的教授之一,也是现代型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他治中国经济史,从殷商到近代;治欧洲经济史,从罗马帝国的经济到工业革命的完成,可谓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在中西比较中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经济就走上了一条与欧洲不同的发展道路。他的论著覆盖经济史学科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分支学科。他的观点自成一家。这种情况,在他们那一代经济史学人中是少有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傅筑夫1902年9月出生于读书人家。从3岁起,祖父、父母就教他背诵《三字经》《千家诗》等启蒙读物。9至13岁念私塾,读四书、《诗经》和唐宋八大家古文,老师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桐城派古文学家。14岁入小学,19岁从教会中学毕业,英语能读能说。他喜爱理科课程,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19至20岁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时该校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理化预科。20岁入本科理化系。当时许多国学大师(如鲁迅、梁启超等)都在该校讲学。这些名师的启迪,激起了他对国学的兴趣。到第二学期转入国文系,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古汉语课程,也选修了古典文学方面的课。还读了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随着对先秦诸子学说和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学习兴趣又从语言文学扩展到哲学。他听了著名哲学家陈大齐、傅铜等教授的课,并在他们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哲学名著,尤其是法国柏格森和德国叔本华的书。他深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醉心艺术理论和宗教哲学,试图写一本兼论艺术与宗教的书,为此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艺术理论、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鲁迅的建议和指导下,做了半年的中国古代神话资料的搜集工作,查阅了很多先秦文献资料。23岁(1925年下半年),把注意力转向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选修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课,读了几个重要学派的代表著作,他为了能读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还学习了日文。为了探源河上肇在《经济学大纲》中介绍的马克思经济学说,从日本邮购了《资本论》英译本。接着开始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着手《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论与实际》一书的写作。1926年从师大毕业后,先后任河北大学、安徽大学教授,讲授经济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内容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说,也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参加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过程中,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经济的现实与历史的论文,使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步步深入。1930年《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论与实际》书稿完成,约30万字,1931年由天津百城书局出版。①这是傅筑夫的第一本专著。它开启了傅筑夫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之路。由于该书的立论根据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大段引征马克思的话,并提及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国民政府将它列为禁书,不能在天津租界外销售。这限制了该书的影响力。

       到此时为止,傅筑夫在学海中遨游,经历了从理科到文科再到社会科学之变,从唯心主义哲学到唯物主义哲学之变,从西方经济学到马克思经济学之变。在此过程中,他获得了不同学科、不同流派的知识,学养渊博。他打下了坚实的古代汉语和国学基础,掌握了英文、日文(后来又学了德文)的阅读能力,知晓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了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这为他研究中外经济史准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优越条件。

       30至34岁(1932年-1936年)任中央大学教授时,傅筑夫主讲中国经济史。此后便以研究中国经济史为志业。他与马哲民、陶希圣等人,是中国最早一批在大学讲授经济史学课程的教授。他们与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的汤象龙、梁方仲等一起,是现代型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

       1937年至1939年,傅筑夫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修。先在罗宾斯(L.Robins)教授指导下研究经济理论,后在陶尼(H.Tawney)教授指导下研究欧洲经济史。至此,傅筑夫的理论修养,是既懂西方经济学,又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专业上,既懂中国经济史,又懂欧洲经济史,并深入地了解了西方最先进的经济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这为他以后在教学上讲授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课程、在科研上开展中西比较经济史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940年到1945年7月,傅筑夫在国立编译馆主持中国古代经济史料的整理工作。因有王毓瑚教授的协助,又配备了4个助手和8名抄写员,四年多的时间里,搜集了大量资料。1947年-1985年,傅筑夫任南开大学教授,讲授中外经济史与《资本论》研究课程,同时进一步补充中国古代经济史资料,并整理成一套分为7卷、纲目清晰的《中国经济史资料》。1978年到北京经济学院(现为首都经贸大学),由助手帮忙核对资料,1982年出版《秦汉三国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版《先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经济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前后经历40多年,使他掌握了丰厚的、系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成熟的、自成一家的观点,一部中国古代经济通史的雏形已在胸中。从扎实的、系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编辑资料长编,开展专题研究,概括出历史过程,抽象出概念与理论点,是他论从史出的治学之路。

       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1977年,傅筑夫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计划研究经济史学。他先后被指派编辑《葡萄牙侵占澳门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和翻译约翰·哈罗德·克拉潘《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书成,出版时编者、译者不能署傅筑夫姓名,前者用的是介子编,后者用的是傅梦弼译。②1957年到1977年,傅筑夫55岁到75岁,正是一个学者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段。

       在南开大学的38年间,傅筑夫有两次被借调到外校工作。第一次,1955年-1956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向经济史学专业教师研究班的研究生(笔者是其中的一员)授课,主讲中国经济史(主要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与外国经济史(主要是欧洲经济史,从罗马帝国的经济到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并为这两门课程编写了讲义。这使他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从古代延伸到近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