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7年杭州的城市蔬菜供应问题及其应对

作 者:

作者简介:
訾夏威,历史学博士,讲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610065)。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杭州的城市蔬菜供应存在供应不足、季节性紧张以及质量低等问题。为此,该市采取了多种举措完善城市蔬菜供应:首先,确立了“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稳固菜田面积;其次,积极推动郊区合作化以解决蔬菜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等问题;最后,通过全国试验场网络,试种蔬菜新品种以完善蔬菜供应结构。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城市蔬菜供应,不仅供应数量大幅增长,全年供应时间延长,而且供应种类日益丰富,为此后城市蔬菜供应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蔬菜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即有“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①“谷以养民,菜以佐食”②的说法。蔬菜在城市居民生活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的蔬菜供应与种子、化肥、土地等息息相关,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城市的蔬菜供应问题。早在1949年1月,中共中央便明确指出:东野政治部所拟十六条口号中“‘实行土地改革’一条,实行于大城市附近的种菜地有很多不适宜的地方,乡村中的土地改革办法,决不能施行于大城市附近”。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以下简称政务院)于1950年11月颁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明确提出城市郊区的菜园、果园等“均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使用”。④1953年11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副食品大部分是农民副业产品,而为城市及工矿区广大居民每日生活所必需,较主食消费比重还大”。⑤这里所指副食品就包括蔬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也曾明确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城市的蔬菜供应是件大事,我们要千方百计把这个问题解决好”。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蔬菜需求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蔬菜的供应问题关注较少,已有研究主要是从调运、销售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蔬菜供应问题,或者是在论述郊区农业结构等问题时对此有所提及,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研究。⑦杭州地处华东,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蔬菜供应问题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颇具代表性。自1958年起,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等原因,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杭州蔬菜供应进入新的阶段。⑧为此,本文以该市为例,结合档案等文献,考察1949-1957年杭州城市蔬菜供应面临的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成效。

       一、供应不足情况及其原因

       随着南宋在临安(今杭州——笔者注)建都,经济日益繁荣,市郊的蔬菜种植迅速发展。当时“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有“东门菜”之称。⑨《咸淳临安志》亦记载“城东横塘一境种菜最美,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⑩为了满足城市居民需求,郊区民众不但发展了大片菜园,而且精心培育了数十种蔬菜。此后,杭州的蔬菜生产不断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杭州的蔬菜种植面积约8000余亩,主要集中在东郊,品种包括冬瓜、茄子、大白菜等。(11)解放以后,杭州采取措施稳定蔬菜生产,保证了该市蔬菜的平稳供应。(12)1949-1953年,杭州蔬菜生产大致延续以前的格局,主要分布在江干区、艮山区、笕桥区,春夏以茄果类为主,秋冬以叶菜类为主。(13)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虽然杭州蔬菜供应在不断增加,但同时也还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

       (一)供应不足

       1.供应数量较低

       1936年,杭州市郊共有菜地2.2万亩,年产蔬菜59.7万担,以当年全市58.9万人计,每人每天供应0.28斤。(14)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郊的菜地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长。其中,面积从1949年的3.8万亩增长到1953年的6万亩(15),产量则从0.97亿斤增至1.29亿斤(16)。考虑到杭州蔬菜的外运以及滞销等因素,这一供应仍属较少。例如,1953年杭州外销蔬菜占总销量的26.7%(17)。除去外销,当年杭州蔬菜人均供应量仅有0.48斤。而以当时一般城市民众每人每日所需0.6斤计算(18),每年蔬菜缺口约2370万斤。总体来看,城市蔬菜供应数量较低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195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指出,全国11个大城市中大多数城市蔬菜供应不足约30%~50%。(19)其中,据中南区对10个城市的统计,每年共需蔬菜约10.6亿斤,而市郊年产蔬菜仅约7.9亿斤,(20)相差约2.7亿斤。

       2.供应品种较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郊区农民对营养好但成本高、难培植的番茄、辣椒、四季豆等“细菜”较少种植,也不注意改良品种,因此这类品种供应量少,且品质差,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即使是葫芦、毛豆、本豇豆等成本低、较易培植的“粗菜”,菜农也担心利润过低,不愿用心栽培,产量不高。(21)蔬菜品种的来源主要包括外地引种和本地培育,其中外地引种困难更多,本地培育则相对容易。经过长期培育,杭州郊区有了诸多优良蔬菜品种,如萝卜有“笕桥红”“钩白种”,白菜有“早油冬”“黄芽菜”等。(22)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细菜”的需要日益增加,(23)萝卜、白菜等“粗菜”品种显然难以满足需求。对此,杭州市人民政府也明确提出应加强对郊区蔬菜生产等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24)

       3.供应季节不平衡

       195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指出,东北、华北大城市是冬季缺菜,南方城市一般是夏季缺菜。(25)可见,城市蔬菜供应的季节性不平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蔬菜种植需要一定的周期和环境条件。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蔬菜供应旺季是每年的5—6月、10—11月,缺菜季节则是1—2月、8月15日至9月15日。(26)一年中至少有3个月属蔬菜短缺季节。

       与此同时,因蔬菜供应总量较低、品种较少,所以在一些节假日期间存在供应不足、价格波动较大的现象。例如,春节时期,杭州蔬菜等副食品价格波动大,政府将稳定蔬菜价格作为工作重点。(27)对此,中共中央曾指出:“副食品特别是蔬菜和水产季节性很大,因此,做好季节性的调剂工作,是加强副食品供应工作的重要一环”。(28)陈云也强调,每逢节假日,城市的副食品需要陡增,往往呈现紧张状态,时间虽不长,但影响却很大。(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