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北地区镇级市场中定期市与常市的分布及其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大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邮箱:wangdr@cass.org.cn(北京 100102)。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近代东北地区由定期市和常市共同构成了其基层市场网络。尽管定期市在东北南部部分地区较为活跃,但是东北大部分地区镇级市场却是以常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交易周期呈现出较强季节性,农民更倾向于与商铺之间建立直接而固定的交易关系,因而导致定期市中集期的影响力相对十分微弱。很多定期市在农产品上市的活跃期改为常市交易,也有一些市场中出现了定期集市和常市并存、定期市职能特化为固定几种商品交易的情况。另外,与关内的定期市市场网络截然不同,集期对近代东北乡村市场共同体结构基本没有影响。该地区市场网络并非如关内华北地区那样,在不同集期的影响下形成社会关系网状交织的市场共同体结构,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更趋向于是由当地农民与店铺之间的人情交易网络和依托大车运输体系的信息交流网络共同组成。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定期市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构成了基层乡村中经济空间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支撑起了以市场共同体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体系。①关于近代东北地区乡村中的定期市,目前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中虽有一定涉及,②但多数仅将关注点聚焦于列举其存在的例证,极少对其分布规律和运行特征进行系统归纳。而国外学者的研究,就东北定期市市场的存在范围及其对乡村市场共同体网络的影响存在不小的争论。例如施坚雅认为,至少在辽宁地区存在着较为典型的以定期市为基础构成的乡村市场网络,该地定期市和村庄之间的市场空间结构也具有鲜明的冲击平原和沿海平原地区型特征。③他以定期市为基础提出的乡村共同体理论也自然相应地适用于辽宁地区。安富步则认为,施坚雅的研究缺乏史料的实证证据。他在整理大量东北地区定期市分布和集期的史料后指出,东北大部分地区定期市存在“稀薄”甚至根本不存在,施坚雅提出的以定期市为基础的乡村市场结构和市场共同体社会模型从总体上来讲都并不适用于东北地区,该地区自有其以县城为中心建立的乡村市场网络及相应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共同体结构。④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东北地区定期市的理解均存在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即在理解东北定期市在该地区市场和社会网络中的运行特征时将其性质上趋同于关内的施坚雅经典定期市网络。尽管不同学者对近代东北定期市影响程度的理解有所区别,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认知的底层逻辑并无不同,即均将关内和东北地区定期市在市场和社会网络中所发挥影响的性质视作相同,而忽略了定期市在近代东北地区市场和社会网络中自有其独特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影响。而对于东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常市系统(每日交易的市场),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更是鲜有将其与同一地区的定期市系统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本文将从近代东北地区定期市与常市的各自规律入手,分析其各自的市场运行规范,进而揭示出两者在近代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乡村市场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一、东北定期市的分布概况

       目前,学界研究中涉及东北定期市分布之处,多系个例列举。唯有安富步列出过一张相对详细的分布表格,统计了东北(包括内蒙古和热河部分地区)定期市在各县的分布情况和集期。⑤他将东北地区各县的定期市分布情况分为三类:有二处及以上定期市场分布记录的,定为定期市分布“存在”县,共计23县;⑥仅有一处定期市存在记录的县,定义为定期市存在“稀薄”的县,这样的县共计30个;⑦没有定期市存在记录的,则被定义为定期市“不存在”,此类县共计有47个。⑧不过,不得不指出的是,安富步所列的定期市分布情况表格在如下两个方面仍大有商榷之处。

       其一,是在史料收集方面。在东北地区各种史料中,收集定期市的记录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这不仅仅是源于其史料分布极其分散,也是源于当时无论日系调查还是地方志,相对于交易种类和交易量等信息,对于定期市集期情况的记录都极其不重视,以至于一些有固定集期的市场,常被误认为每日都进行交易的市场。安富步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采用《“满洲国”地方事情》(包括概说1—2卷和分县调查的“大系”)和《“满洲国”地名大辞典》两个对当时东北地方市场记录相对系统的资料,再结合部分地方志资料进行相互印证的方式归纳定期市的分布。但是,上述两部资料分别成书于1934年和1937年,属于东北乡村经济,特别是乡村定期市场相对于日本入侵前明显衰败的时期,其中很多有明确记录的定期市,都常见这样的记载:“受九一八事变以来,兵祸影响,商业不振”,“以前有商铺二十余家,受九一八事变以来,兵祸影响,商铺仅剩下四家”。⑨另外,参与编写这两本书的不同调查员,对于定期市集期的关注程度也差异极大。有些对集期记录得比较详细,有些则完全对集期情况不关注,以至于很多经其他史料验证存在明确交易集期的市镇,在这两部资料中却只字未见相关的记录。尽管安富步又收集了一些地方志记录进行补充,但其收集的地方志资料不但远称不上全面,且清末民国地方志资料也同样存在对集期关注程度差异大的问题,甚至相当多的地方志连县内市镇的基本情况都完全不予记录。综上,导致了很多定期市活跃的县被统计为了定期市“不存在”或“稀薄”的县。对此,除了应继续深入发掘其他日系调查和地方志史料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类新修方志资料和口述史访谈资料进行补充。⑩

       大量被安富步定义为定期市“不存在”的县,不但定期市在当时是存在的,而且还比较活跃。如辽阳县,很多时人记录中,辽阳县就是典型的定期市活跃地区。(11)当地的刘二堡(小河分南北,各有市集,河北集期一、四、七,河南集期二、五、八)、沙滩子(集期三、六、九)、城昂堡(集期三、六、九)、沙河(集期二、五、八)均有定期市。(12)另外,当时长期划归辽阳县境内的鞍山驿堡、旧堡镇(千山站)等地也均有定期市。其中鞍山驿堡号称各种商铺“应有尽有”,“每逢三、六、九大集的日子,城堡四面八方的百姓背篓担担、推车、拉马赶集的,出出进进川流不息”。(13)另外,旧堡镇近代时定期市的集期为二、五。(14)复县1930年共有永宁涧、复州城(旧城)、瓦房店、松树、复州湾、老爷庙、娘娘宫、长兴岛、莲花山、复东镇、一拉塔等11处定期市,均系由时任复县县长出面协调订立开设场址和开集日期。(15)建平县“各镇市集期或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诸日不等,然皆错五日一集”。(16)本溪县域内的碱厂在明代时期就设立有集市,在清代集期为每月逢十,而在民国时期该县域内的小市、小甸子、高丽营子、牛心台、桥头、南芬、赛马集、下马塘等地也均有集市(期市)。(17)双阳县的刘家店逢二成集,奢岭口子三、六、九成集,新安堡二、五、八成集。(18)另外,彰武县的哈拉套(逢五排十),阜新县的泡子、务欢池、冯家、后新秋等地当时也均有定期市存在。(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