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汉字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与教材设计顺向一致的做法,即按照教材的内容编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汉字教学。目前出版的“基础汉语”“初级精读”“综合汉语”类教材,最常见的顺序是“拼音—生词—课文—语法点—练习—汉字”。可见,汉字在教材中的教学位置相对比较靠后。有些教材有辅助性的汉字教学内容,教师会用更多的时间对汉字进行综合讲解,并加大对汉字笔顺、笔画、部件、结构等的训练强度,以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近些年研究初级汉字教学的论文来看,有关书写偏误研究的论文不少,但多局限于对学生汉字偏误的分类、原因分析、纠正方法的探讨等。而通过这类研究再反思初级汉字教学的原则、内容、方法、强度,以及汉字教学与词语教学、课文教学等关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仍然存在较大问题,集中体现在不按汉字的结构书写、偏旁脱落或错误、错字和别字较多、不按汉字的基本笔顺书写、缺笔多笔、镜像错位等。甚至对于笔画数很少的汉字,学生也不能按规范的笔顺去书写。例如:我们对欧美中高级水平学生进行了“电”的书写调查,46名被调查者中只有8名确知它的笔画数和正确笔顺,并能正确书写,其余38名不确知它的笔画数和正确笔顺,错误比例高达82.6%。在对13名初级汉语教师的调查中,全部教师都确认在初级汉字教学中讲授过该字的笔画笔顺,并通过字源分析法进行过演示,有些还通过字形对比、书法练习、词语翻译等多种方式强化过“电”的写法。那么为什么学习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写法呢?其掌握情况为什么会与教师的主观认识有比较大的出入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刻思考。其实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汉字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缺少整体“汉字观”。现有的教材设计和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么过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如用很多图画、动画演示汉字的来源和发展;要么过于关注汉字的细节问题,例如反复练习基本笔画笔顺等,忽略了汉字整体观念的培养和建立。“汉字观”对于帮助学习者打好汉字基础、拓展更多汉字、提高汉语阅读能力以及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都至关重要。 二、汉字平面结构观及运用 “汉字平面结构”指由汉字基础部件一次性组合而成的结构,不考虑汉字结构组合的层级性。例如把“器”看作由“口口犬口口”一次组合而成的,一次拆出5个部件而不考虑其构成层级。“汉字平面结构观”是指对汉字平面结构的感知和认知,使学习者建立汉字部件组合的观念。苏培成(2001:75)认为,“部件拆分分为层次拆分和平面拆分”。一些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汉字观”的问题。易洪川(2001)认为,影响学生识字效果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汉字观,并进而激发其积极学习汉字的主观能动性。留学生的“汉字观”包含哪些内容,至今鲜见完整论述。我们从汉字教学的整体实践和学生的书写效果调查结果来看,“汉字观”至少应该包括“汉字个体”和“汉字系统”两个方面。汉字个体应该涵盖笔画笔顺、部件及部件组合、汉字形体结构、个体汉字读音和意义、个体汉字字形演变、个体汉字书写(含书法)、个体同音字、多义字、形似字等,汉字系统应该涵盖汉字整体表意特点、汉字与语素和词语的关系、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造字法和构字法、汉字的结构层次、汉字查检法、汉字文化内涵、汉字的超时空性、汉字的审美(含书法审美)等。汉字观整体内容丰富,我们很难要求留学生在短期内达到母语者的认知水平。所以教师对学习者汉字观的培养必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阶梯性,使学习者在某个阶段达到应该具有的汉字观的认知程度。 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教师应将培养其汉字感知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对汉字的整体感觉和辨识能力。教师应培养学习者对汉字外形特征的认知能力,再训练其对构成要件的分析能力。汉字认知的规律应该是从整体到结构。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由于自身鲜明的方块结构特征以及多维拓展空间的构形特点,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培养汉字整体结构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分清汉字结构,而不再把汉字看作散乱无章的线条组合。石定果、万业馨(1998)提到,多数留学生希望教师采取先整字后归纳分析的教学步骤。梁彦民(2004)通过对汉字在部件层次上体现出来的区别特征,即部件形体、部件构意功能、部件的组合样式、部件的布局图式四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汉字部件区别特征对对外汉字教学的意义与启示。因此,整字结构分析应该成为培养汉字观的第一步,也是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第一步。 教师应从合体字平面结构分析入手,培养学习者的汉字整体结构观。现代汉字是以字形分解为基础。徐彩华(2007)认为,留学生汉字分解能力的形成大致需要一年。他们在汉语学习三个月时达到“知觉分解”水平:左右、上下结构分解快,综合结构其次,包围结构再次。此时分解主要受汉字知觉分解难度的影响。在初级汉语教学中,合体字出现的顺序比较早,数量比较大,频率也比较高。所以从合体字分析入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整体汉字认知能力。例如,教材中最早出现的“你”“好”“谢”“对”“很”“爸”“妈”“姐”“哥”等,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分析软件,对这些字的结构予以反复展示,尤其可以从左右结构入手,组织学习者进行分解、组合练习,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在认知系统中建立起由彼此独立的小方块组成的汉字的大致模型概念,进而能够感知方块所代表的汉字书写单位,能够将其与线型连写书写方式的拼音文字在视觉上区分开来,让学习者不再盲目地认识汉字。学习者学会读音、字义到认知汉字结构,再到书写,才是学习汉字的第一步。 教师分析汉字的整体平面结构,可以先分析课文生词中包含的汉字;等到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汉字的结构以后,教师也可以提前分析后面将要出现的合体字,或者结合汉字的字频,选择常用度高的合体字进行分析。分析整体结构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认知规律,从两个组成部分的左右结构入手,再到两个部分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半包围结构等。 培养学习者的汉字平面结构观,教师需要打破先从笔画认知开始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汉字的观念是从整体开始培养的,这从母语儿童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规律中就可以得到验证。母语儿童学习者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图片对应汉字的形式。多数字卡一面是汉字,一面是图画,为的是通过图画加强儿童对汉字形状的大脑认知,这种记忆不断强化以后,儿童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对汉字的整体印象。所以,对外汉字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教师在前几课可以对一定数量的汉字进行结构分析。教师在分析汉字的结构时,可以不要求学生知晓其意义,但要要求他们能够辨别这些汉字是由哪些部件构成的。按照这个思路,我们2021年对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的15名本土汉语学习者做了网上调查。经过2周的练习后,他们对下列汉字分析的正确率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