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量词“把”的来源辨析

作 者:
李芳 

作者简介:
李芳(1989-),女,河南周口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个体量词“把”的来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叶桂郴认为个体量词“把”来源于动词,产生时间为东汉,可以简称为“动词说”①;刘世儒②,金桂桃③,高亚楠、吴长安④等认为个体量词“把”孳乳于集合量词,其认知机制为隐喻,可以简称为“孳乳说”。为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辨析,首先需要从历时角度对两者的产生与泛化方式进行梳理。

      一、名量词“把”的产生

      按照学界通行的分类,现将名量词“把”分为集合与个体两类。下面从历时角度对它们的产生进行考察。

      (一)集合量词“把”的产生

      “把”最初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从手巴声。”战国及以后“把”开始出现由动词向集合量词的过渡用法。

      (1)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春秋·墨翟《墨子·非攻》)

      (2)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王欲见顿弱》)

      (3)握以下者为柴楂,把以上者为室奉,三围以上为棺椁之奉。(战国·管仲《管子·山国轨》)

      ()交拱之木,无把之枝;寻常之沟,无吞舟之鱼。(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例(1)、(2)“把天之瑞令”“把铫”中“把”均为动词用法,意思是“执、握”。例(3)“者”是一种名词化标记,提取主语“树木”,“把以上者”与“三围以上”对举。例(4)《谬称训》注:“‘把’上当沾‘盈’字。交拱之木无盈把之枝,寻常之沟无吞舟之鱼,相对为文。”“无盈把之枝”即直径不满一把的树枝,“把”是“盈”的宾语,“盈把”作“枝”的定语。例(3)、(4)“把”均具有计量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实现常需依靠“盈”字或与度量衡量词对举,这是“把”由动词向集合量词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可暂且称之为临时量词。

      汉代及以后“把”得到进一步发展。

      (5)韭根一把,乌梅二七个,吴茱萸升半……(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

      (6)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六朝·《百喻经·猕猴把豆喻》)

      例(5)、(6)“韭根一把”“一把豆”中“把”均具有计量功能,且脱离度量衡量词,单独与数词连用。此时“把”已发展出了集合量词用法,即集合量词“把”的产生经历了动词→临时量词→集合量词的发展过程。

      (二)个体量词“把”的产生

      关于个体量词“把”的产生,叶桂郴认为个体量词“把”产生于东汉⑤。

      (7)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矩,人从旁射之,虽中,安能灭之?(东汉·王充《论衡·感虚》)

      例(7)关于“一把炬”中“把”的性质,黄盛璋认为是容量量词⑥;叶桂郴认为是个体量词⑦;麻爱民认为所谓“一把炬”就是一把可握之炬,而非火炬可以论“把”⑧。结合历时分析,如“把”为个体量词,则该用法在东汉仅此一例,个体量词“把”在东汉似乎昙花一现便消失了,这不符合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麻、黄两位学者的观点似更可取。从上文的“人从旁射之”可知这火炬是射箭的靶子,火炬的粗细关乎箭法的精准度,即此时的“把”仍是集合量词用法。

      宋代“把”开始出现个体量词用法。

      (8)帝览大悦,又诏入对便殿,赐罗扇一把,题元寂颂於其上。(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

      “赐罗扇一把”中“赐”作谓语与“罗扇”构成动宾结构,如“把”为动词其后往往需要带受事,而“赐罗扇一把”中“把”并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且“把”前有数词“一”,结合句意“把”亦不可能为集合量词,即“把”为个体量词。

      李计伟认为个体词“把”所搭配的名词曾经或者一直有作动词“把”宾语的用法⑨。笔者的考察结果与李文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基于对名量词“把”的产生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集合量词“把”与个体量词“把”在产生方式上并不同。

      二、名量词“把”的泛化方式

      (一)集合量词“把”的泛化方式

      关于集合量词“把”的历时发展,宗守云有较为详细的论证,并给出了如下图1所示的演变路径⑩:

      

      观察图1,集合量词“把”对其后名词的泛化方式是由固体→液体,由具体→抽象。张伯江,Taylor将名词的典型性特征依次归纳为: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非空间领域的实体>集体实体>抽象实体。固体名词通常是离散的、有型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属于典型的名词,液体名词次之,而抽象名词的典型性程度是最低的。因此从名词的典型性特征来看,集合量词“把”对其后名词的泛化方式是由典型名词泛化至非典型名词。

      (二)个体量词“把”的泛化方式

      宋代个体量词“把”所搭配的名词在使用时需伴随“把”这一动作。

      (9)脚下蹬一双乌皮皂靴,手执一把朴刀。(宋·《话本选集·错斩崔宁》)

      (10)那人急了,正好没出豁,却见明晃晃一把柴斧头正在手边。(宋·《话本选集·错斩崔宁》)

      例(9)“刀”属于切、割等的用具,使用时伴随“把”这一动作;例(10)“斧头”属于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装有木柄,使用时需伴随“把”这一动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