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类型与主句现象:语言比较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丹青,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人文学院(深圳 518060)。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话题研究新成果,比较汉语和印欧语言各类话题在主句现象上的表现,发现汉语大部分话题小类不受主句现象制约,这一点与印欧语言的话题不同。这是语用现象与句法成分之别。汉语话题类型的最大区分在于带不带话题助词。不带助词的话题不会引发主句现象,为句法话题;带助词的话题会引发主句现象,为语法-语用话题。此外还有带词汇性话题标记的词汇-语用话题。普通的汉语主语不必分析为句法话题,它们通常是默认的语用话题,但有时不带话题性。各类话题和主语一旦加上话题助词则转化为语用话题。此分类是对徐烈炯、刘丹青(1998)话题分类系统的一次更新。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本文基于话题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对比汉语与部分印欧语言,进一步考察汉语的话题类型,在徐烈炯、刘丹青(1998)的基础上提出升级版的话题类型系统,兼及汉语话题与主语的关系。

      Li & Thompson(1976)将语言分为主语优先、话题优先、主语和话题均优先、主语和话题均不优先四种类型。此分类主要针对语际类型差异,对话题本身的多样性未及深究。自此之后,国内外学界对话题的类型有较多探索。Chafe(1976)提出以框架功能为特征的“汉语式话题”,Gasde(1999)在此基础上提出移位生成的“关涉话题”(即论元话题)与基础生成的“框架设置话题”之别。

      印欧语言一般没有“汉语式话题”,论元话题就成为国外学者话题句法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又被分成话题化(topicalization)和左出位(left-dislocation)两类(如Prince 1984)。前者指宾语等论元经话题化移位到句首,述题中只留下空位;后者指论元前移后在原位填入回指代词,分别如例(1a-b)所示:

      (1)a.Mary,John saw_yesterday. b.Mary,John saw her yesterday.

      Bianchi & Frascarelli(2010)认为留空位的论元话题有对比性,并以此区分对比话题(即例1a)与关涉话题(即例1b);此外还有一类已知话题(纯因已知信息而前置,无对比功能),意大利语有而英语中不存在。

      另一些学者的分类主要基于话语层次或句法层次。Tsao(1990)从语篇角度区分主话题与次话题。徐烈炯、刘丹青(1998)按句法层级分出主话题(在主语之前)、次话题(主谓之间)和次次话题(宾语位置,后面还有述题);按话题-述题的句法语义关系分出论元话题、语域式话题(上位-下位及整体-部分等)、分句式话题(如条件句)、拷贝式话题(同一性话题)等。此后,话题的类型又有补充,还有分裂式话题、动词性次话题等(参见刘丹青2008;黄哲、刘丹青2018)。

      话题类型与主句现象(Green 1976)有密切关系。主句现象指一个句法成分只能出现在主句、不能出现在从句的语法现象。学者们发现话题常常在从句中受限,是一种主句现象(Bianchi & Frascarelli 2010)。在汉语这种话题显赫的语言中,话题有强大的扩展力,滋生出众多类型,但现有的分类及其各类间的统一性还缺乏更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唐正大(2008)较早关注汉语主句现象及其与话题结构的关系。本文拟对汉语话题结构和主句现象作更系统的考察,比较汉语与印欧语言在话题化的主句现象方面的差异,并对汉语话题的现有分类系统作必要调整。

      2.汉语的话题类别及其话题属性的由来

      汉语学界在句法层面讨论过的话题类别及小类(暂不列分句式话题)可概括为表1。表1例示了4大类19个小类的话题结构(个别小类借助了吴方言例句,普通的主谓句不在此列举),其中多数类型难见于英语这类非话题优先语言。所列话题成分的词性各异,但它们均拥有以下四个话题属性中的全部或多数属性。

      1)总是由实词位于一个居前的非常规性的位置。常规性指大部分人类语言的句子结构的常态,比如论元不应位于主语之前的句首,SVO语言中宾语也不应位于主谓语之间。分裂式话题和同一性话题的非常规性表现得尤其突出。

      2)本有更符合其语义关系的句法槽位,如受事话题的常规位置是动词后面。

      3)在指称上总是定指或类指,且通常是已知信息或从已知信息可推导出的信息。

      4)总是能带上作为话题标记的助词,又称提顿词。与日、韩语的强制性话题助词不同,汉语的话题助词不是强制性的,但是有话题性的成分都可以带上。

      

      3.主句现象与印欧语言的话题

      3.1 主句现象

      为何有些成分只能见于单句、主句,不能进入从句?Foley & Van Valin(1984:239,253)认为从句不具有独立的语力(force),Bianchi & Frascarelli(2010)也赞同此说。如例(2)中汉语语气词“么”带有言者对全句命题态度的语力,所以不能出现在关系从句中。

      (2)a.有些学生没去么。 b.有些没去的学生也补了课。

      然而,主句现象的句法环境存在程度差异。据Matthiessen & Thompson(1988),传统文献上所说的状语从句常常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其他小句发生小句组合(clause combination),没有嵌入性。汉语复句的“分句”独立性更强,更不像“从句”。这类句子不难接纳引发主句现象的成分。此外,由母句控制性动词所管辖的小句更限制主句现象,因为控制动词(指能影响从句真值条件的动词,如“命令、导致、造成、唆使、强迫”等)阻断了从句的语力;而非控制性动词(如“说、告诉、知道、认为、感到”等)则更能容纳主句现象,它们不影响从句的真值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