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到底为师范生贡献什么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永国,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苏州 215123)。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理智教育和智识锻炼是大学的独特性优势,是教师深思熟虑的思维能力与理性完整之基础。由于师范教育改革中的技术性、实务性、功利化取向,大学师范教育饱受批评与质疑,如重理论、轻实践、缺技能、脱离现实要求等。思考大学到底能为师范生贡献什么,需要厘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探究何为好教师及普遍性所需,而非局限于具体的特殊境遇下之考量。大学对师范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人的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大学师范教育需要坚守与创新博雅教育,进行普遍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提供先进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之道的学习。在大学师范教育日趋技术化、实务化、细碎化的境况下,上述做法具有正本清源之功效。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字号:

       一般而言,大学承担培养师范生或未来教师的任务。在我国,大学培养师范生,主要由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承担,属于大学教育或高等教育层次。这些大学为我国师范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近年来,人们多批评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脱离基础教育对教师人才素养的要求。最先,人们多批评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随后也批评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在此现实下,大学师范教育纷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中,OBE理念与市场需求理论基本上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于是,大学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理论课程逐年被压缩,技能课程、实践课程、实务课程不断被放大。这似乎是顺应基础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审问:教育理论是否要为此背锅?理论课程是否真得太多了?大学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是否要唯基础教育要求与市场要求马首是瞻?大学到底应该为师范生贡献什么?又应该如何培养师范生?其独特贡献又是什么?显然,这些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又逼迫我们去问询更为基础的问题:何为好的教师?大学能够为其提供什么准备?

       一、理智教育是大学的独特性和优势

       大学是人类理性的堡垒、思想的阵地,开展博雅教育,探究高深学问,从而启迪智慧、濡养人文。相对于其他组织,大学的独特优势在于理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博雅知识的理智教育,区别于我们熟识的智力教育。理智与智力的区别在于:(1)理智寻求反思与批判,而智力寻求完成与效率;(2)理智敏锐于对完整和价值的问询,而智力则局限于高效率与具体方法;(3)理智在于斟酌、好奇、究理,智力在于掌控、调整和预测。霍夫施塔特说:“智识是心灵之中批评性、创造性和沉思性的那一面。”[1]对于诸多著名的思想家而言,理智是我们德性、幸福和美好生活之根基,离开了理智培养和理性启蒙,美好的社会和生活的实现就难以想象。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主张,使沉思生活、思考生活成为最好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致力于如何操作,而在于提供一种更加深思熟虑的明辨。在苏格拉底看来,唯有我们对某个事件有较完整深刻的认识,揭示出关于事物本身的知识,我们才有正确的行为。由于人类事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理性的明智就显得非常重要。“自知、毋过,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回应并捍卫了理智生活的重要性:理智生活是最高的、最好的生活,寻求的是永恒的智慧。在他看来,理智生活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抽象思辨,也是个体如何更好地行为的思考。知识在这里是一种实践知识,促使个体灵魂改变。“知识从来就不是理论的:它是存在的改变,是美德。”[2]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理智生活和实践生活,并认为理智德性高于实践德性。因为理智德性使我们思考永恒、完美、普遍,所以才能使我们了解本质,从而更好地行为。亚里士多德说:“对于我们而言,它的生活方式可谓是最好的生活。”[3]在柏拉图所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园里,沉思、静观的理智生活至为重要。根据哲学家阿多的研究,古典时期的学园教育多为理性的精神操练,传统的七艺课程皆致力于此,人们把知识、理论理解为对人性的艰难训练,最终实现心灵的教化,成为有教养的人。“他们的话语可以采取一些精神修炼的方式去进行,其目的在于引导个人内心生活的转变。”[4]

       习惯于一种理论的生活、思辨的生活,如此我们才能确定何为正确、何为虚假,才能展现出理论生活自身的魅力和品性。知识在此被理解为“为整个人格的和谐发展,理解为生活方式,旨在‘确保一种善的生活和由此而来的灵魂的得救’”;[5]理论被誉为对智慧的向往,正是这种生活,让个体展示了不同于俗常的特征:以对话、辩论和符合逻辑的方式探求正义的生活,探索一种更自觉、更理性、更敞开的生活。在这里,对话和辩论不是为了自我炫耀,而是为了明理与确证,被证明对于个人是有用的。在辩论中,个体学会了如何合理地进行生活选择和事务思考;在对话中,个体将另一种观点放入自身之中,学会了问询更好的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活跃、有益、有效,激发更大的活力和思想火花。显然,这种理论的生活区别于制作、设计和其他工具性的活动,具有自身内在的价值和教育目的。并且,这种理论生活和知识学习长久居于大学教育教学之核心。

       尽管后来的知识发展和大学教育变革要求实科和技术在大学教育中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大学教育并不首先致力于培养技术和职业培训。每当大学改革与教育实践偏于技术与职业训练,就会有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扭转之。事实上,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当大学越是强调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时,大学就越应该明确理智事业、高深学问的重要性。“如果大学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复杂的社会中去的话,那么我们就既需要专业方面的高深学问,也需要研究方面的高深学问。”[6]即使像阿什比这样坚决反对大学象牙塔观点的人,也对大学育人的某些象牙塔取向表示支持。大学应该是这样的机构,其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将以闲逸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探究深奥知识”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大学发展中“认识论主张”的思想家都力图捍卫大学教育中理论学习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知识探索的自律的自由的场所。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之所以存在在于它在“富有想象”地探讨学问中将师生联合起来,使他们的行为产生不可言状的潜力。[7]“政治论主张”尽管反对纯粹的象牙塔,但是强调智力的优秀、高深知识的学习之主张却被保留了下来。大学教育应该使学生关怀现实,服务于社会,但是唯有高深的学问、客观的知识以及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教育使学生客观、理性、有创见地谈论、思考、明辨社会问题,用理论装备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使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公民似乎是更加实用的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