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特点及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建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研究员(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
北京党史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进行了六次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呈现出从计划手段逐渐向“两只手”转变、从应急的被动调整逐步转向防范化解风险的主动调整、从思想认识有分歧到行动“全国一盘棋”等特征。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要把市场经济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都发挥好。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共进行了六次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历次经济结构调整的得与失,从历史经验中寻求智慧、开启新思路,为推动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启示。

       一、经济结构的六次重大调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今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战略判断,我国持续推进经济结构重大调整。

       (一)1961-1965年的经济结构调整

       这一时期,为了改变“大跃进”导致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改变当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一是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经过努力,1961年至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职工2600万人,还有100余万名干部到基层劳动和工作。①二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1961年基本建设投资为127.4亿元,相比1960年的388.7亿元减少了67.2%。1962年投资仅为71.3亿元,同1961年相比又减少了44%。②三是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关停并转。到1962年10月,全国县以上工业企业数比1961年年初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年底企业数的45%。③换言之,超过一半数量的企业被减掉了。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恢复合理规章制度。1961年9月,《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经庐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发布试行,确定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④,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⑤。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得到恢复。五是大力支援农业。1961年,中共中央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无论是从计划安排还是从工作重点上,中央都力争确保尽快恢复农业生产。1962年,在可供分配的钢材和木材中划拨近1/7用于农业生产。⑥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均有大幅度增长。

       由于中共中央的果断决策和措施有力,此次经济结构调整很快取得成效,经济局面开始逐步好转。为了切实巩固调整成果,中共中央作出了继续进行调整的决定。从1963年开始,通过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薄弱部门,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各方面管理,调整工人工资等一系列举措,我国经济逐步走上正轨。到1965年年底,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

       (二)1979-1984年的经济结构调整

       因十年内乱的干扰和冲击,加上1978年工作急于求成,我国工农业、轻重工业、积累和消费、外汇收支、待业人数和就业岗位等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决定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一是压缩生产指标。中央对年度计划中的粮食、棉花、钢、煤炭、石油产量及财政收入、基建投资、外汇收入等指标都做了必要的压缩和调整,对22个引进的大项目逐个进行排队。二是调整农业政策。中央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及“农业六十条”发到各地试行。《决定》提出发展农村经济的25项政策和措施。三是加快轻工业发展。国家对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实行优先政策,在各方面予以支持,采取“重转轻”“军转民”“长转短”等形式调整产品结构。四是大幅度改善民生。1979年和1980年,国家共安置待业青年和其他人员及应届毕业生1802.6万人。1979年,全国工资总额达647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1980年,全国工资总额达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979年,新建职工住宅6256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66%。198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竣工住宅面积82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6%。⑦

       经过初步调整,我国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有所改善,但矛盾仍未根本解决。1980年年底,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压缩基建规模。1981年,国家实际完成基建投资由1980年的559亿元减至443亿元,压缩20.8%,其中预算内基建投资由349亿元减至252亿元,压缩28%。⑧二是加强财政信贷管理。国务院陆续出台文件,加强财政信贷管理,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坚决稳定市场物价。三是缩短工业战线。对一些需求不足的长线工业产品压缩指标,对一些落后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整治社队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保证计划内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四是整顿企业经营。采取强化劳动纪律等多种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效益,使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整,我国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趋向协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加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1988-1991年的经济结构调整

       此次调整是针对在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中产生的经济过热,以及价格“双轨制”引发的系列问题而进行的。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并全面铺开。在企业承包制逐步推开的同时,生产资料“双轨制”也在经济领域全面推行。在经济过热、价格“双轨制”等多重因素影响下,1988年我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为尽快理顺价格体系,中共中央决定实行“价格闯关”,全面推进价格改革,放开价格。但因为当时客观条件不具备、宣传方式不当、群众心理预期降低及承受力弱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推动,1988年8月中下旬,全国出现了挤提储蓄存款和猛烈的抢购风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