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审计优化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锐丽,山西晋中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原文出处:
现代审计与会计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优化国家治理框架下审计制度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制度及制度的执行能力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这两个方面。从政治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可知,治理体系指的是与国家权力结构配置相关的内容,即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化、进一步维护公共秩序的稳定、自上而下有序地管理国家。而治理能力指的是运用国家制度对社会各项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其可以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来。促进国家治理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有利于监督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还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早日迈上现代化新台阶。从本质上而言,国家审计是在公共资源获取、配置以及使用时,对国家治理过程中涉及的、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信息予以控制的机制。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尤其是经济治理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保障金融安全、提高审计信息反馈效率、制约权力、严格监督、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我国审计机关拥有独立地位、法定授权以及专业能力,这就确保了国家审计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并且在问责机制中国家审计也拥有绝对的信息权威。就国家治理需求方面而言,国家审计本质上是用于为利益相关者信息权力提供保障的一种机制,且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的信息属性也十分依赖。高质量的信息不仅可以确保相关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政府问责制度的有效性,还可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从源头上遏制官员腐败。国家审计不仅能够提高审计透明度、监督审计部门及时履行受托责任,还能够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做出适时评价,督促被审计部门及时整改。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尽快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不断增强审计能力,完善审计制度,才能使审计职能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助推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二、国家治理框架下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部门管理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不足

      中央审计委员会在会议中强调,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应当确保“高效权威、全面覆盖、集中统一”,其中“集中统一”方面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如何集中统一各级审计委员会。现阶段,依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下级审计委员会向上级审计委员会请示汇报的内容方法,以及上级审计委员会对下级审计委员会领导的方式等进行规范和统一。二是如何集中统一各级审计机关。由于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基本不依赖上级审计机关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这就导致了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缺乏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

      要想保证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尽快组建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确保人力资源的充足。现阶段,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干部总数共计有十万余人,审计机关累计审计单位高达五十多万个,审计力量的严重不足与审计工作任务过度繁重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此外,审计任务的分配、安排不能很好地结合审计干部的专业背景及个人专长,能力与任务的不匹配致使审计效果不理想的同时,也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随着大数据审计的不断发展,加上被审计单位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业务以及新模式等,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审计能力还跟不上审计事业迅速发展的步伐。例如,在跟踪审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过程中,与以往常规审计在审计重点、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的主体,其沟通能力和政策水平直接影响审计成效。因此,必须提高审计主体和审计人员对政策解读的能力,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灵活运用相关政策知识,掌握相应的政策文件,正确理解相关保障措施,分析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制度障碍等,从而对政策与项目资金的一致性,以及政策与有关措施的一致性做出更加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当前,从事跟踪审计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人员,无论是从宏观性、全局性还是专业性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无法准确把握所跟踪政策的目标和背景。由此可见,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都亟待更新与优化。

      (二)审计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落后,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现阶段,在国家治理框架下,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审计方法及理论的创新方面,相关审计实验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国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审计实践依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所以我国审计学术界应当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审计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剖析及思考,并且分门别类地优化跟踪审计操作模式,系统化地总结、提炼审计实践,将实践经验融入审计理论(包括概念、特点、内容、方式、程序、目标、报告、质量要求等)中,进一步系统化散点式分布的研究成果,合理整合各类资源,避免出现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情况,形成有效的研究合力,使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理论框架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丰富,针对诸多现实问题达成共识,从而为审计实践提供更优指导。

      除此之外,必须采用多元化且综合性强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满足国家治理框架下审计实践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的新需求。国家治理框架下,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方法在审计实践数据挖掘与使用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无法及时、准确、深入地发现审计问题,对深层次的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更是无法清楚地揭示。国家治理框架下,审计实践的特点包括频次高、时间长等,审计项目现场需要配备大量审计人员,这样也加大了现场管理的难度。另外,审计的数据环境也由传统的小数据环境向大数据环境转换。在多个审计项目并行、审计现场时间被缩短、前期数据分析愈发受重视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事多人少”的现象,因此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审计数据既包括了地理位置信息、视频、音频、超文本标记语言、图片以及文本等类型的非结构化数据,也包括了数字和符号等结构化数据,整体呈现出海量化与碎片化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审计实践中也得到越来越多地运用。例如税务审计,在增值税发票开具过程中分析采购价与市场价格相比是否差距较大,或者用于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领域,但现阶段大数据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依然不够广泛和深入。

      (三)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不全面,审计监督不集中

      尽快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目前,我国迫切需要统一和完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且建立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国家治理框架下,审计工作所涉及的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以及资料的核对、汇总、整理等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一旦审计缺乏持续性、系统性、规范性,则会大大降低审计工作成效,严重影响工作进度。各级审计机关尚未制定相关模板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致使此项审计工作无章可循,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方法,导致审计效率大打折扣。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才能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为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保驾护航。构建集中统一的审计监督体系要密切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