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智育困境与德性本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鲁子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甘肃 兰州730070)。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智育价值被反复强调,但智育的单向度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智育至上”的知识教学强化了一种注定被机器智能淘汰的能力。智育的“独大”与主张生成性、主观性、境遇性的相对主义知识观不无关系,其对知识本身规定性的僭妄使知识与德性相疏远。然而,不论知识图景如何变迁,确证的真知识和知识的普遍性仍值得追求,追溯知识的德性本质、重申知识的德育价值,是智能时代知识教学回归生命本体的理论前提。在中华优秀知识传统中,知识天然与德性相联系,知识内在于心灵中,具有“道通为一”的普遍性和立足根本问题的超越性。从知识的德性本质出发,智能时代知识的价值转向不仅是从“为知识而教”走向知识建构、智力训练,更要走向智慧引出、道德养成、本体彰显,以“德性之知”促进学生生命整全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校教育兴起后,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其后,伴随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质疑和“为知识而教”的批判,知识的价值寻求逐渐扩展至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情感陶冶、道德养成等。然而,实践中的知识教学迄今仍普遍止步于知识获得和智力训练。可以说,近代以来,人类走在一条知识的智力价值被不断强化的路上,才有了科学的繁荣,进而有了信息、智能时代的到来。随着技术发展,大规模教育测量评价的兴起,知识的智力价值被进一步强化。迎合智能时代的物理特征,智育似乎变得更加重要,但若如此,人类恰恰掉进了技术理性的陷阱。面向智能时代,更应该重视机器所不具备的人的素养,反映在知识观上,首要之务便是回溯知识的德性本质,进而重建知识的生命立场与德性价值,通过德性重建使立德树人落地落实。

       一、知识观研究的“主智”取向

       技术进步带来知识图景的巨大变迁,改变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与此同时,知识快速增长中的数据化、碎片化、虚拟化、网络化和不确定性,让学习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困境,包括知识无限性与生命有限性的矛盾、知识碎片化导致的信息迷失、知识表征“去符号化”导致的学习浅表化问题、知识传播智能化导致的“信息茧房”问题、知识付费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技术和数据伦理问题等。迎合信息、智能时代的物理特征,面对新的知识图景,学者们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提出了各种知识主张。

       (一)联通主义知识观

       联通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存在于连接中”,不仅强调建立与已有节点之间的连接,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的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促进知识的生长,知识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不断编辑、增长和进化,“多联通,少建构”[1]是应对网络时代信息洪流的基本策略。

       (二)回归论知识观

       回归论知识观认为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人类智慧的提纯,而回归到人类的所有智慧,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类个体中,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动态性、进化性和草根性等特征[2]。“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形态呈现为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创新的知识生产网络,学习者即知识生产者,“联通即学习,学习即生产,生产即传播”[3],整个系统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不断进化逐渐提高知识生产效率。

       (三)新建构主义知识观

       新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及人造智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技能、数据等的总和”[4]。从网络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现象出发,将个体知识世界比喻为“三级—多维”网状的知识树,其中感性知识为一级结构,理性知识为二级结构,生成性知识为三级结构,提出了以知识嫁接、零存整取为主要方式的知识建构法[5]。

       (四)“转识成智”的主张

       “转识成智”的主张很早已提出[6],但实践中技术发展并没有解决从知识到智慧的问题。基于此,“从知识走向智慧”成为智能时代知识观的重要主张[7],智能时代课程的价值走向应由“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8],知识的贯通、运用的目的在于化知识为智慧[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对知识教学研究的影响最为深远,“从教学论研究的趣味看,建构主义的韵味更加浓厚”[10]。直至今日,强大的科技理性惯性下,以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建构主义依然有很强的解释力,“从知识学习走向思维发展”[11]成为普遍的主张;不论是“建构”“联通”“回归”抑或“理解”,其落脚点都在知识获得、智力发展;在此过程中,知识的智育价值被反复强调。可以说,近百年来,人类对知识的价值诉求逐渐从知识本身跳脱出来,不再把学习者当成知识的容器,发生转向后的知识价值序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思维训练、智力开发;随着智能时代到来,人们对知识之智育价值的重视有增无减。

       二、崇尚智育的知识价值困境

       自笛卡尔(Rene 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来,人类的学习行为逐渐向“颈部以上”转移,“用知识武装头脑”的主张既带来数理逻辑思维的高度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实惠,智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然而,智力的单向度发展和教育教学中智育的“独大”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智能时代则尤为紧迫,以往对知识之智育价值的崇尚面临现实困境。

       (一)智力的胜利

       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用“完美”的数理公式、模型诠释着世界,凭借着让求知者近乎疯狂的魔力,科学逐渐成为真理的代名词,实验、实证、逻辑推理的方法论颠覆了靠直觉、神启等获得知识的原始学习法,从而整体上形成了实证主义的路向[12]。及至近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地位被质疑和动摇,不得不按照自然科学的范式生产知识、重整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人类智力赢得了长达五百多年的长足发展。

       今天,技术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主体性的新一轮期许,但与之相伴的则是处在“相对泥潭”中的知识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的弱化、真理的软化、方法的强硬和思维的空洞,最终造成用方法代替知识、用思维代替思想、用操作程序代替生命成长”[13]。在工具理性占支配地位的时代,相对主义的知识观主张对知识之外的价值寻求最终落脚于“智性”,思维训练、智力开发成为知识教学的首务,进而引发井喷式的知识创造。尽管如此,脑科学的研究仍释放着大脑开发显著不足的信号,正当人们对那未开发的90%以上的大脑耿耿于怀时,人工智能诞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