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企业内审机构组织效能评价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花平,博士(后),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化、智能算法、数据分析、博弈论等;桂渝鑫,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化。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是新阶段审计实务工作的重要遵循,也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引。审计署副审计长章轲指出,审计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以此助力我国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三大审计类型之一,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保障风险控制有效性的第三道防线(IIA,2021),担负着监督各职能部门业务活动、促进组织运营效率以及增加企业经济价值等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企业为了提高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脚步不断加快,由此产生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剧变给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优化内审组织机构,进而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的稳步复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如徐政华等(2020)认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可以通过营造适应的审计环境、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重视审计管理以及强化系统协同等方式实现;刘益男(2022)根据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为把控审计项目过程质量,应当优化控制环境、加强资源保障、完善制度标准;同时,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及完善全方位质量监管机制也能够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邹兵,2022)。

      另一方面是关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是保障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反映真实的内部审计水平,无论是加强高管管理,还是促进内审机构自我优化,抑或是保障内部审计协会和监管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内部审计因其综合性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现有学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平衡计分卡是运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之一,如范经华通过梳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路线,根据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划分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陈芳则针对医院内部审计场景,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维度划分思路,构建了包括职能业绩、服务对象、业务流程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内审绩效评价体系。

      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研究,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改进和丰富空间。首先,由于平衡计分卡最初多是用于经营性组织的绩效评价,因此其中的维度划分难以有效适配内部审计的评价需求,现有研究在选择指标时大多受到该框架的限制,容易造成评价体系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其次,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存在局限。目前的研究大多将内部审计直接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内部审计的概念相对宽泛,易导致指标选择相对抽象,进而降低了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执行性。评价标准则忽视了对审计执行范围以外组织能力的评估,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影响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此外,评价手段单一、缺乏技术支持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实施主要依靠专家或高管的主观判断,但由于内部审计往往涉及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评价者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暴增的信息熵也给评价者增添了巨大的误判风险,然而目前从技术角度出发尝试解决此问题的研究还较少。有学者指出机器学习是实现智能化审计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内部审计应对急剧的数据增长提供技术保障。陈唯源(2020)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改进央行内部审计问题管理的不足,实现了对问题标签的自动化预测,提升了内部审计问题管理的效率。生丽英(2018)运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模型构建了嵌入式智能持续审计系统框架,为审计风险预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内部审计质量评价的对象具体化,以达到提升评价效果与实际应用的目的,而内审机构作为企业中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组织与载体是最佳选择。评价指标也不应仅局限于对绩效和价值的评价,而应以企业内审机构作为中心,在注重主观行为评价的同时兼顾客观能力的衡量。Cameron et al.提出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是组织研究的终极目标,与绩效相比,组织效能能够体现出更高层次的组织内涵。根据组织行为学派的界定,绩效是行为的直接结果,反映的是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效能则是对绩效基于价值的评判,是组织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体现。绩效侧重于组织目标的外在结果,容易导致组织的短视行为,而组织效能的视角更加全面,因此常用于评价企业组织活动的研究中。

      综上所述,为解决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效果不佳以及实施困难的问题,本文基于组织效能视角,以企业内审机构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内审机构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以获取各项指标权重,从而优化现有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为丰富评价实施手段,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企业内审机构组织效能评价模型,利用模型评价标准对各模型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寻找出内审机构组织效能评价中效果最佳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贡献度最高的识别特征。由于内审机构是企业中重要的监督与服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涉及企业的重要机密信息,我国目前未有强制性规定要求企业披露内部审计的详细数据信息,通过公开数据库难以获得企业内部审计具体情况的完整数据信息,因此本文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评价指标数据。具体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要素的识别

      组织效能的内涵伴随着组织理论与社会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能够全面且有效地反映组织在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是评价一个组织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组织效能做了不同的定义,从内部过程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组织效能是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顺畅的组织运动。从外部资源视角出发,研究者将组织效能定义为组织获取稀缺和有价值资源以维持正常组织运转的能力。还有研究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悖论视角等方面对组织效能做出了定义,不同的定义相互区别也互为补充,全面理解组织效能的定义有助于深入了解组织效能的内涵。根据学者对组织效能内涵的探讨发现,组织效能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本质上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要素,即组织目标完成的能力和组织目标完成的情况。基于此,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对企业内审机构组织效能的评价要素进行识别,从审计基础中挖掘企业内审机构完成目标的能力,从审计执行和审计表现中识别企业内审机构目标完成的情况,如图2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