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演化的跨视角研究 近几十年来,语言演化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语言历时演变与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之间的平行性和相关性,并将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看待语言演化。目前国际语言学界已有不少将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与语言历时演变相结合的跨视角研究成果(如Lightfoot 1979,1991,1999;Clark,Roberts 1993;Hale 1998;Dresher 1999;Roberts 2019/1999,2007;Roberts,Roussou 2003;Diessel 2011等)。Lightfoot(1979,1991,1999)是这一跨视角研究的重要代表,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Lightfoot认为,语言参数的变化是由儿童语言获得驱动的;儿童语言获得是一个参数设定(parameter setting)的过程;对于一个特定参数,成人的语法设定为α,而儿童在构建语法过程中可能将该参数设定为-α,由此产生一种语言演变。Lightfoot(1991)通过检视英语历史上几种由参数设定引发的历时演变数据(如OV语序的丧失),推断儿童在设定参数过程中对何种经验数据敏感,何种因素触发(trigger)儿童的创新性参数设定,并进而推测儿童的触发经验(triggering experience)仅关涉一些简单、稳固的结构,而更为复杂的内嵌(embedded)结构在儿童参数设定中可能作用不大。 然而,汉语语言学领域至今未有这样的跨视角的语言演化研究。单看汉语儿童语言获得研究,或是汉语史、汉语历时演变研究,均产出丰硕的成果、取得新的进展。尽管如此,却仍未见将这两种演化视角结合起来的跨视角研究。 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作为汉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诸多句法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具体的结构或句型中,更体现在各自的句法结构层级系统中。胡建华(2013a,2013b)提出虚实对称理论,在此基础上,胡建华(2016a,2016b)进一步发展虚实对称的思想,提出儿童语言获得的虚实对称双向生长模式(Bidirectional Growth Model),简言之,即儿童句法结构(或者说句法树)的生长,遵循着从句法结构层级中层次最低的VP层(实词层)以及层次最高的CP层(语力层)两头向联接二者的中间层级IP层(屈折层)双向生长的模式。基于前期的上古汉语句法研究以及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古今汉语句法结构层级的演变和发展,也遵循着这样一种从两头向中间虚实对称双向生长的模式或路径。本文将从儿童句法结构的生长和发展来探讨古今汉语句法结构层级的发展。 2 古今汉语句法结构层级 任何语言表征现实的客观世界,都离不开指称和述谓,因此句法结构层级中的VP层是必不可少的造句基础。鉴于此,本文着重考察并比较上古汉语、现代汉语的CP层和IP层。 2.1 古今汉语的CP层 CP层的功能语类指向说话人,负责表征说话人的主观态度。C范畴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可以实现为有形的功能词项(如语气词)或词缀;也可以实现为特定的句调或语调;有时C并没有什么显性的表征形式,但可以通过句子的句法结构间接推导出C的存在及其类型,或是由句子内的特定成分来指示C的存在及其类型。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句末语气词、话题、焦点均属显赫范畴。因此,本节综合上述CP层实现形式并重点就语气、话题和焦点这3种范畴对古今汉语的CP层进行比较。 2.1.1 上古汉语CP层 上古汉语具有丰富的语气词。根据刘景农(1994:316-351)的总结,上古汉语的语气词至少包括:用于陈述句句末表陈述语气的“也、矣、焉、耳、已”等;用于疑问句句末表询问或反诘语气的“乎、与(欤)、邪(耶)、也、哉”等;用于祈使句句末表命令的“矣、哉、也”以及表禁止的“也”,用于祈使句句中表命令或禁止的“其”;用于感叹句句末表感叹语气的“哉、夫、乎、矣、也”等。 上古汉语的句末语气词系统十分发达,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同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比如“也”可以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矣”可以表陈述、祈使、感叹。第二,表达同一种语气,有多个语气词可供选择(且同类语气词不同词项之间也有差异)。比如在陈述句中,“也”和“矣”表达较平淡的语气(二者之间也有区别),“耳”表达较重的语气。第三,句末语气词不仅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连用:有两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也有3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郭锡良1988:50-55,1989:74-82等)。例如: ①a.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b.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c.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②a.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b.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话题句是上古汉语中极为常见的基本句式(梅广2015:133-134)。上古汉语具有句法位置、功能固定的话题标记,如“者”“也”;也有固定的话题句句型,比如表判断的“……(者),……(也)”句,再如对比话题句,如例③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