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建立,必先立其社稷。《尚书·太甲上》:“先王顾
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①“社稷”一词亦为国家之代称,是国家政权的标志,《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②又如《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东汉班固《白虎通·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④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但上古时期“稷”指的是哪一种粮食作物,却是学术史上悬而未决的一大难题,如齐思和说:“稷这名辞自汉以来,已经不用了。《氾胜之书》中没有这名辞。所以究竟什么是稷?遂成了经学上的大问题。”⑤历代学者引经据典、详加考释,并参以实地实物考察,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迅速发展,“稷”的所指为粟的观点逐渐被较多学者接受,但文献证据不足以致学界仍多有不赞同者,特别是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该条释义均对历代互相矛盾的观点不加分辨、诸说兼收;新版《辞源》虽有所取舍但又导致释义自相矛盾,给读者和学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近年来战国秦汉简牍文献的大量出土和公布,特别是其中大量涉及农业经济的簿籍类、数学类等文献,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丰富的、切实可靠的语料。 一、粟、穄、高粱三说及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稷”的所指,学界有粟、穄(黍)、高粱三说鼎立。三种观点均多有支持者,且各有其文献依据,以致难以定论,特别是前说支持者甚众。游修龄说:“以稷为粟和以稷为黍的,各自引经据典,互相辩驳,积累的文字,令人目眩。”⑥因此,本文首先简要梳理历代诸说源流,探讨该研究的历史发展、学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其一,认为稷指的是“粟”,即今之小米,或称之为“谷”。这是学界最早出现的观点,秦汉学者多信之,而后世乃至近代学者多疑之。《尔雅·释草》:“粢,稷。众,秫。”晋郭璞注:“今江东人呼粟为粢。”《左传·桓公二年》:“粢食不凿。”唐孔颖达疏引西汉犍为舍人注:“粢,一名稷。稷,粟也。”三国魏孙炎注同此⑦。《玉篇·米部》:“粢,又音咨,稷米也。”⑧又,《汉书·宣帝纪》:“嘉谷玄稷。”东汉服虔注:“玄稷,黑粟也。”⑨《国语·晋语四》:“黍稷无成。”三国吴韦昭注:“稷,粱也。”⑩直到南北朝时期,学界仍多持此说。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种谷第三”和“黍稷第四”并列,并明确指出:“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非止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11)此后学界仍多有沿用者,如北宋邢昺《尔雅疏·释草》:“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12)元畅师文《农桑辑要》、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以及清代学者邵晋涵、沈维钟、崔述等,近代学者高润生、齐思和、万国鼎、游修龄、李根蟠等都有论证。 其二,认为稷即“穄”,特指一种不黏的黍。南朝梁陶弘景首倡此说,《本草经集注》卷七:“稷米亦不识,书多云黍稷,稷恐与黍相似。”(13)细审文意,陶氏显然是一种推测,只是说黍稷二者“相似”,并未肯定为一物。至唐苏敬《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卷十九明确肯定此说:“本草有稷,不载穄,稷即穄也。今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呼其米为黄米,与黍为籼秫,故其苗与黍同类。”(14)宋人进一步从语音上论证“稷穄同音通用说”。如沈括《梦溪笔谈·药议》:“稷乃今之穄也,齐晋之人谓‘即’‘积’皆曰‘祭’,乃其土音,无他义也。”(15)又,蔡卞《毛诗名物解》卷三“释百谷”:“稷,祭也,所以祭,故谓之穄。”(16)南宋罗愿《尔雅翼·释草》:“稷又名为穄……然则稷也,粢也,穄也,特语音有轻重耳。”(1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进一步明确肯定该说,影响深远:“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18)清人汪灏、吴其浚以及近代学者丁惟汾、胡锡文、王毓瑚等都赞同该说。 从该说发展可见,早期陶弘景只是推测,至唐宋学者始肯定该说,皆从语音和方言“稷”“穄”同音进行论证并获得学界认可;但同样有学者从古音的角度论证该说之误,清人崔述率先质疑,《无闻集》卷二《稷穄辨》:“稷,入声,子力切。穄,去声,子例切。稷从畟,穄从祭。其义、其音、其文,无一同者,则二者之非一物明矣。”(19)但崔氏所用为中古音,并非二字流行的上古之音。劳榦最早从上古音角度质疑,张波继之强调二字古音相差甚远,并论证了二者读音到中古以后逐渐趋于一致的演变过程;此后李根蟠、何红中等学者都以“上古时代稷的读音与穄不相侔”作为二者不同的证据(20)。但从上古音来看,粟为心纽屋部,稷为精纽职部,穄为精纽月部,黍为书纽鱼部,四字声纽相近,虽然韵部分属阴声韵和入声韵且主要元音也不同,各家对其拟音也不同,但其实上古存在一定的相通条件。特别是稷和穄均为精纽,一在职部,一在月部,往往可通。如《礼记·檀弓下》:“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经,不入库门。”汉郑玄注:“时子般弑庆父作乱。”唐陆德明释文:“杀,音试。”(21)弑,职部;杀,月部。又,《礼记·月令》:“宿离不贷。”《吕氏春秋·孟春纪》作:“宿离不忒。”忒,职部;贷,月部。又,万国鼎说:“稷在古代可能也读成粟的音。三国时诸葛亮手下有一员大将叫作马谡,谡音粟。”(22)粟为心纽屋部,稷为精纽职部,声纽相近,屋职旁转。可见,仅从上古音的角度仍无法作出可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