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生境约束下思考语言的设计原理和运作机制 文章述评了霍凯特提出的人类语言的13种设计特征,并重点讨论其中的语言符号离散性和二元构型特征。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看,离散性使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语义鸿沟,需要把自然语言的词向量化为连续性数值才可以进行计算,这种运算的结果可以从语言学上进行解释。由于语言系统和生物系统在二元构型上存在相似性,可以将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些模型运用于生物分子研究领域。根据托马塞洛关于人类沟通的起源和合作性心理平台的学说,任何诉诸语言本身有某种繁复而自足的深层结构的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语言学家应该把语言置于人类生境(即人类进化与生存的现实境况)下,来思考语言的设计原理和运作机制,从而对语言的结构方式和功能效用有更加切实的了解,进而开辟一种更具人文主义情怀的语言学研究进路。 《语言战略研究》,2022.6.85~96 从本体论向修辞学的突破 ——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将当代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作为自己的重要主题,但他的思路是首先确定语言本身的本体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去规定语言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这就仍然局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真理与方法”的套路。语言本身尽管被他置于“对话”的历史语境中,最终却免不了成为依赖于存在论(本体论或“是论”)的一种普遍“陈述”的方法,语言被压缩在某种(哪怕是扩展了的)认识论视域里,而将其中的非逻辑功能(命令和感叹、诗化功能)都化解为对“真理”的各种陈述了,这就堵塞了语言学转向通往某种“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之路。但伽达默尔毕竟意识到语言的逻辑功能与非逻辑功能有必要统一起来,为此他诉之于修辞学和隐喻在诠释学中的枢纽作用,这就打开了一扇窥视语言学之后的窗户。但可惜这种作用在他看来只能是辩护性和普及性的,而未看到隐喻和修辞是语言最内在的本质结构,即“自否定”结构。他由此而错失了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良机。真正的突破恐怕只有同时考虑到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非存在论的隐喻模式才有希望完成。 《探索与争鸣》,2022.10.64~80 法庭转述话语的论辩研究 文章主要探讨转述话语作为论证成分在法庭论辩话语中的结构、语义及功能。文章首先从论辩角度入手考察法庭转述话语的结构类型,共分为两大类六小类:1)字面转述,包括直接转述、间接转述和片断转述三个次类;2)自由转述,包括变换性转述、话题性转述和虚假性转述三个次类。不同结构类型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维度的差异,按照客观性由强到弱排序如下:直接转述>间接转述>变换性转述>话题性转述>片断转述>虚假性转述。法庭转述话语在结构、语义上的不同影响了其在论证结构中的位置,进而实现不同的论辩功能:提供支持、责任转移、质疑、驳斥和指示功能。文章最后探讨了法庭转述话语结构、语义和论辩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三者具有相应的主观化倾向,并且认为这是表达意义沉淀在语言结构上、同时也体现在主体间性上的结果。 《当代修辞学》,2022.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