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收录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考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国英(1954-),男,河北唐山人,1978-1982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1985年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汉字学和训诂学。

原文出处: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是一类特殊的形声字,字书收录这类字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利用梵汉对音的材料,运用以音考字的方法,对《汉语大字典》收录的等19个字进行了考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指一类特殊形声字,这类形声字的形旁口与口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区别性的构件。这些特殊口旁字最早用于记录汉译佛经中的译音词,后来扩展到记录其他来源的音译外来词、个别意译外来词和一些来源不明的汉语方言词。这类口旁字形义关系和用法都比较特殊,字书在收录时往往释义不够明确。《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承历代字书收录了部分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然多语焉不详,注释方式也混乱不一。近年来,随着近代汉字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关注到了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的考证,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成果较集中的包括: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2004),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2005),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2007),郑贤章《〈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2007),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2009),杨宝忠《疑难字续考》(2011),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2016),杨宝忠《疑难字三考》(2018),等等。这些著作多能结合汉译佛经文献考证,解决了不少佛经文献及历代字书中的疑难问题,不少成果被《大字典》在第二版修订时吸收,大大提高了《大字典》的释义水平。但《大字典》收录的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的处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先行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梵汉对音的材料,运用以音考字的方法,对《大字典》中收录的部分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进行考辨,供汉字学研究和《大字典》修订参考。

      《大字典》:“叹,(一)yǐ《龙龛手鉴·口部》:‘叹,音以。’(二)yòu同‘又’。《龙龛手鉴·口部》:‘叹,《川韵》作又字。’”[1](P623)

      

      

      

      

      

      西晋法立、法炬译《佛说诸德福田经》:“我往听经,闻法欢喜。持一药果,名[29]呵梨勒。奉上众僧,缘此果报。”(T0683v16p0777c)注29:“呵梨勒=阿梨勒《明》。”南朝梁僧佑撰《释迦谱》:“佛言:‘从此西行数万踰阇那,到瞿陀尼,取此果来,名[9]阿梨勒,极为香美,汝可食之。’”(T2040v50p0042c)注9:“阿=呵《宫》。”日本凝然述《五教章通路记》:“尔时世尊,身有风患。摩修罗山神,即取[2]阿梨勒果奉佛。佛受食之,风患即除。”(T2339v72p0427a)注2:“阿=呵《甲》。”“呵梨勒”的“呵”异文或作“阿”。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4]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T0665v16p0448b)注4:“诃梨勒Harītaki(Terminalia Chebula)。”据注文,“呵/诃梨勒”的梵文作“Harītaki”拉丁学名作“Terminalia Chebula”,“呵/诃”与“Ha”的读音相合,“阿”乃“呵”字之误。南朝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菴摩阿梨勒,无上甘露药。”(T1462v24p0688a)北凉沮渠京声译《治禅病秘要法》:“应当教是行者,服食酥蜜及阿梨勒。”(T0620v15p0333b)两“阿”亦“呵”字之误。

      查《四库全书》,“呵梨勒”讹作“阿梨勒”,宋唐慎微撰《证类本草》卷十四《木部下品总九十九种》:“令狐将军传此法,用阿梨勒三枚上好者,两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宋陈师文等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卷下《论泻痢证候》:“下痢纯白滑泄者,此是冷证,可与丁香、豆蔻散、阿梨勒丸、驻车丸。”宋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产后虚羸方论第五》:“人参散治产后虚羸脾胃乏弱四肢无力全不思饮食心腹胀满:黄耆人参草果仁厚朴附子(各一两)白术当归白茯苓木香川芎桂心甘草(各半两)陈皮良姜阿梨勒皮(各三分)。”元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卷十一《小方科》:“通治木香散治发疮疹身热作渴:木香大腹皮人参(去芦)桂心赤茯苓(去皮)青皮(去穰)前胡(去芦)阿梨勒(去芦)半夏(姜制)丁香甘草(炙。各三钱)。”明朱橚撰《普济方》“阿梨勒”凡13见,“阿”皆“呵”之误。又查籍合网今人整理之古籍,欧阳跃峰整理、清姚莹著《康輶纪行》卷十五《西域物产》:“曰桂皮,曰阿梨勒(诸书未详,疑即梨也)。”[5](P440)张小庄、陈期凡编著《明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王肯堂〈郁冈斋笔尘·界画〉》:“棠梨叶、阿梨勒,助色。”[6](P242)董志翘、刘晓兴等校注,梁宝唱等编纂《经律异相校注》卷一《天部上》:“若以一呵梨勒果施僧(31),终不生疾疫劫中。”注31:“呵梨勒果:果名。梵语Haritaki的音译,又作‘阿梨勒果’‘诃梨勒果’等。”[7](P41,4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五《引证部第二》:“复昔毗婆尸如来出世时,有长者居明贞修,禀性良谦,请佛及僧九十日四事供养。有一比丘来求索药,长者问曰:何所患苦?荅曰:头痛。长者荅曰: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头,是以头痛。即施一阿梨勒果,因服病除。缘是福报,九十一劫未曾病患。”[8](P789)“阿”亦皆“呵”字之误,整理者未能校出。译音字中的混误字用传统的校勘方法不易识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