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西字典》是新近发现的明末西班牙传教士在菲律宾马尼拉编撰的福建漳州方言字典,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部漳州方言文献。 据史载,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14世纪前后建立了海上强国苏禄王国。1565年,西班牙侵占并统治菲律宾,一直延续了300多年。又据史称,16世纪初中国福建漳州的“月港”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和移民口岸。1510年已经有“小苏杭”之称,1567年改名为“海澄”,正式被指定为对外贸易港。郑成功1661年收复台湾之前,菲律宾最大的岛屿吕宋曾是中国移民唯一的目的地。漳州人占了地利之便,成为移民的主角。《明史·外国四·吕宋》记载:“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至者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何乔远《闽书·版籍志》(1620)亦载:“吕宋为西洋诸番之会”,“闽人多往焉,其久贾以数万”。明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在漳州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万历年间,月港盛况空前。每年进出月港的大海船达200多艘。输出商品有丝绸、陶瓷、布匹、茶、铁铜器等124种。可见,明朝漳州府海澄县月港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与移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于吕宋之漳人实际上是漳州府海澄、龙溪、漳浦等县人,尤以海澄人为最多,并导致了今马尼拉的华人小区的形成。以1565年开始,连接吕宋到墨西哥的大帆船航线正式开辟。这一航线的垄断贸易活动维持了230年之久(参见周振鹤2018:88)。由于福建漳、泉二地的闽南人在菲律宾与西班牙生意人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语言交流是最为重要的问题。西班牙传教士是受过语言专门训练的特殊人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为了传教,促使漳、泉二地的闽南人早日皈依耶稣教,另一方面为更好地搞好双方的经济贸易,西班牙可以从中谋取暴利。因此,在16-17世纪之间吕宋出现了一批批手稿本闽南话—西班牙语词典,如《汉西字典》(1604)、《漳州话虚词典》(1617)、《西班牙-华语辞典》(17世纪上半叶)、《漳州方言文法》(17世纪上半叶)等等。 本文选择其中最早的一部漳州话文献《汉西字典》(1604)进行研究,并参考另外两部也是早期西方传教士所编纂的漳州话词典,即《福建方言字典》(1831)和《福建漳州方言词汇》(1838)的资料互为印证。与此同时,也与现代漳州地区的方言记录也作了历时比较。现代漳州地区包括芗城(漳州市中心城区)、龙海、长泰、南靖、华安、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10个县市。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了解四百多年前闽南话音韵的具体状态以及四百多年来的动态变化,以便为《闽方言研究史》添砖加瓦。 一、三种明清西文闽南方言文献简介 1.《汉西字典》西班牙耶稣会士齐瑞诺Pedro Chirino(1557-1635)编撰Dictionarium Sino-Hispanicum quo P.Petrus Chirino/societatis《汉语西班牙语词典》(又译为《汉西字典》),成书于1604年,羊皮纸封面八开写本,共83页,书稿(21.8x16.6厘米),由88张纸合订而成,今存罗马Angelica图书馆。齐瑞诺于1557年出生于Ossuna,1580年进入安达卢西亚省开始耶稣会修道士的见习期。1589年受命向菲律宾传达耶稣会会长Claudio Acquaviva的指示,将马尼拉耶稣会所改为学院,以利于解决在菲律宾居住的西班牙人的教育问题。他于1590年到达马尼拉,在马尼拉地区他曾参加一些传教活动,后来他被任命为在宿务耶稣会学院院长。他从1595年开始学习中文,意在改变宿务的中国人的观念,使其皈依耶稣教。1604年他写成《汉西字典》。该词典在汉字下边用罗马字标识漳州音,右边注明西班牙语(Castellano/Castillian)释义,部分有例句。其中包含1920个汉字,966个词,其中单音节词639个,双音节词304个,三音节词语17个,另有6个短语,116个句子(参见马西尼2018:97)。 2.《福建方言字典》作者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英国传教士,汉学家,1796年生于英国伦敦。1816年被英国伦敦会派往马六甲。麦都思在马六甲学会马来语、汉语和多种中国方言,并帮助编辑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麦都思在马来亚期间除了发表各种中文和马来文的传教册子之外,还专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麦都思撰《福建方言字典》(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1831),是第一版反映19世纪漳州府漳浦县方言音系的字典。全书共860页,分为三部分,即序言、正文和索引。麦都思在《福建方言字典》序言中说:这部字典“记的是漳州音(更精确的说,是漳浦音)”。 3.《福建漳州方言词汇》作者戴尔(Rev.Samuel Dyer,1804-1843),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0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青年时就读于剑桥大学,1824年加入伦敦传教会,并在那里学习了基督教义和中国话。1827-1835年期间,戴尔主要在马来西亚槟城传教。1835年定居马六甲,管理印刷所,并往来于槟榔屿、新加坡、香港等地。戴尔在语言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835年,戴尔发表了关于闽南方言的论文,就闽南方言中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发音规律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1838年,戴尔出版了《福建漳州方言词汇》。该字典收录了戴尔在槟城、马六甲收集的漳州方言词汇。全书共132页,分绪论、正文、索引三个部分,1838年由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出版社出版。绪论部分分“介绍(Introduction)”和“福建方言的声调(A treatise on the tones of the hok-keen dialect)”两篇。正文部分收录1800余条漳州方言词汇,均以罗马字母标音,列于左侧,后以英文释义列于右侧,全文无一汉字。每一词以声调上平①、上声②、上去③、上入④、下平⑤、下去⑦、下入⑧顺序排列。书后索引部分则以字典中的英文释义为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其后列出在正文中的页码。据笔者考证,《福建漳州方言词汇》所反映的是19世纪初叶漳州府龙溪县(今芗城区)的方言音系(参见马重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