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效用研究

作者简介:
秦惠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李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课堂跨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遴选该领域国内外26项定量研究的成果,运用元分析方法,尝试探讨课堂跨文化教学时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效用,以及在不同学段和不同文化背景及相应教学手段中的效用差异。研究发现:课堂跨文化教学在整体上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课堂跨文化教学在基础教育学段效用最佳,在高等教育学段稍弱;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课堂跨文化教学在高等教育学段的效用要明显高于他国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跨文化教学策略的整体效用最大,但在基础教育学段,跨文化专题项目的效用最佳。基于研究得出结论,建议根据我国本土跨文化课堂的模式与特征,对不同学段制定差异性跨文化教育策略,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教学干预手段。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提升跨文化能力成为各国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重要要求,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以往研究发现,包含跨文化教育内容的课堂是培养并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重要且有效的途径[2]。然而,当前我国各学段的教育情境,特别是外语教学课堂情境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仍存在着培养方式不成体系、教学零散,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解释力和指导性不足等问题[1,3,4]。基于此,笔者以国内外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证研究为基础,采用定量综合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检验课堂跨文化教学(即包含跨文化教育内容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整体效用,探究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差异性因素,期待能为我国在全学段有效开展跨文化教育提供启示。

       一、相关研究与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系统梳理课堂跨文化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影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1.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发展与测评

       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海内外主流学者或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对跨文化能力进行界定[5],或从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四个方面对跨文化能力进行界定[6],或从发展的研究范式探讨互动式的个人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过程[7]。而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涵盖范围较广,聚焦能力构成、发展过程,以及适应与互动等不同侧重点,如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等。不同表述体现出对于跨文化能力内涵不同视角的理解,更体现了跨文化能力概念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跨文化能力测评研究已较为成熟,基于对跨文化能力概念的不同理解视角,其测评方式也呈现出多种理论模型的相应特点。当前学界关于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工具达一百多种,在学界影响力较大、认可度较高的主流跨文化量表主要包括:跨文化敏感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文化智力量表(Cultural Intelligence Scale,CIS)、跨文化发展清单(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IDI)等[8]。

       我国学者亦尝试从概念梳理界定和理论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9-11]。但现有研究鲜见针对跨文化课堂教学相关实证研究的梳理与整合。因此,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研究需要向实践性、精细化、国别化方向发展[1],而基于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对这一概念的循证与理论探讨。

       2.课堂跨文化教学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将目的语国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作品等跨文化知识,通过诸多形式与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12]。当前学界对于课堂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积极影响有着普遍认可,但学界已有的成果尚无对课堂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影响效用(效果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同时,由于跨文化能力概念的丰富性特征,也少有研究针对不同理论模型下课堂跨文化教学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整合与分析。本研究通过初步梳理现有研究成果,认为课堂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与作用,在不同理论、不同学段、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教学手段的情况下都是积极且有效的。由此,基于多元视角对研究成果的定量回顾和综合分析尤为必要,有助于深入理解课堂跨文化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为设计和改进跨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3.课堂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效用

       课堂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及运用不同的教学干预手段时,存在效用差异。

       第一,不同学段带来的差异。已有研究多聚焦高等教育学段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测评,忽略了基础教育学段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延续性和终身性特征,中小学阶段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1]。现有研究多聚焦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手段[13]、教学设计[14]与课堂氛围[15]等方面,对基础教育学段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尝试探索中小学课堂跨文化教学策略[16]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17]等对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作用。国外研究团队尝试基于现有成熟理论发展适合中学生能力水平与理解力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18]。但整体来看,对基础教育学段的关注较少,少数现有研究较为零散。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阶段性的,同时也是延续且终身的[19],研究需要关注不同教育学段的特征,深入探究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性。

       第二,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差异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20],而当前学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课堂跨文化教学效用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具体来说,课堂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包括教师的文化背景差异与学生的文化经历差异两个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课堂环境下,教师的价值判断、行为的偏好有所不同,这一差异可能将进一步影响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与决策行为。同时,学习者的不同文化经历也会影响其学习偏好、师生关系与学习成效[21]。因此,整合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课堂跨文化教学相关实证成果,能够更好地解释文化背景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特征,进而改善课堂跨文化教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