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探析

作 者:
张璐 

作者简介:
张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建设需要,急需培养工农干部,党和政府提出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1950年4月3日,新中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成立。该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教法、组织管理、学制等方面均有新的创举,培养了如郝建秀、杭佩兰等一批新工农青年干部,在全国同类学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为代表的工农速成中学教育的举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反映了党追求教育公平的决心和魄力,巩固了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同时也促进了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22)06-0072-17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加强工农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致开幕词。他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教育总方针时说:“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并强调指出:“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因此除了我们的社会教育毫无疑义的应以工农为主体外,我们的小学校应该多多吸收工农的子女,我们的中学校和大学校,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工农青年大大开门,以期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的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的坚强骨干。这是中国新教育建设的工程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首先努力促其实现”。①会议确定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决定“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②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为代表的同类学校应运而生。

       有关“向工农开门”教育方针的研究,学界多围绕高校实施情况展开③,鲜少以中学为对象进行讨论。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的举办在新中国工农干部教育史、成人教育史上均有开创意义,相关史实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拟考察其办学过程中的诸多历史细节,以期进一步丰富新中国教育史、新中国史相关研究。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成立的背景

       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的成立是落实“向工农开门”教育方针的具体措施之一,其成立既体现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北京作为首都,其文化教育的中心地位为率先开展工农速成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向工农开门”教育方针是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

       1.开展工农速成教育体现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中国政权性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工农的教育问题。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④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再次强调:“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⑤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⑥12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开展工农教育的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马叙伦指出,代替旧教育的“应该是作为反映新的政治经济的新教育”,“这种新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我们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就是要推行这种教育”。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工农青年大大开门”。⑦由此,教育“向工农开门”方针确定。

       2.开展工农速成教育符合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再加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榨取和长期战争的破坏,1949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年产量相比,“粮食减产24.5%,只有11318万吨;棉花下降近一半,仅有44.4万吨。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生产只占17%,而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连同手工业才占30%,许多工业品都依赖进口,农业遭到极大破坏,水利长期失修”。⑧在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党急需一批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工农干部来领导生产建设。此时,干部队伍中“有近1/4是从旧政权接收留用的,非党干部占相当比例,全国约有2/3,即只有1/3的党员干部,很多旧知识分子和留用人员干部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⑨工农干部虽然革命经验丰富、政治觉悟高,但普遍缺乏文化知识,理论水平低。

       3.大规模生产建设也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知识型劳动者

       据统计,194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05所,普通中等学校5219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171所、技工学校3所、普通中学4045所。研究生仅629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11.65万人。普通中等学校学生127.05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学生22.88万人、技工学校学生仅0.27万人。⑩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管理干部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而且亟须提高干部、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4.开展工农速成教育符合改造知识分子、促进教育公平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采取的是“包下来”政策。然而,大多数知识分子“过去受的是旧教育,政治上有不少模糊认识,思想上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也较深”。(11)1949年9月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薄一波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在中国,知识分子是很可宝贵的。因为他们对革命可以起重大的桥梁作用。但这不是说知识分子就一定能起这种革命作用,关键在于是否与工农群众结合”。(12)与此同时,工农长期被排斥在教育门外的局面亟待解决。“旧中国80%以上的人是文盲,农村中文盲的比重更大。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通常在20%左右。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中工农子女极少”。(13)新中国成立后,年轻干部对学习文化有迫切需要,他们认为:“由乡村进入城市,由城市领导乡村,一切工作更繁重了”。还有人认为:“战争快要结束了,没有专门技能,怎能担负起人民给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呀”。(14)因此,培养既能革命又能建设的工农知识分子,不仅能改造旧有知识分子结构,帮助知识分子改造思想,也能回应工农渴望文化翻身的心声,提高工农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