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宣传的理论来源与新闻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评论

内容提要:

生产宣传是党报党刊中一种常见的报道类型,指的是以动员社会生产、提高物质产量为目标,以呈现劳动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关系新事物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形式。学界关于生产宣传的探讨主要从党史和新闻史出发,主要围绕列宁关于生产宣传的讨论和经济建设的思想进行研究,缺少对相关党报党刊生产宣传的新闻实践的研究。生产宣传作为战争“例外状态”背景下生产动员的一种方式,意味着对后方资源再生潜力与战备能力的挖掘,中国共产党善于考察中国落后农村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实践,以《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作为宣传阵地,结合黑板报、门板报等基层媒介形态将生产宣传转变为一种在地化的组织工作方式与群众动员方式。研究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的生产宣传为例,探究生产宣传的三个层面——理论来源、传播特征和组织功能。一是从列宁新闻思想和中国新闻史出发,分析生产宣传的理论来源。生产宣传是列宁在阐明经济报道时所提出的概念,主要指有关劳动生产经营活动的宣传以及对生产关系中各种新事物的宣传,这种对生产宣传的重视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阶级无法参与生产管理、只能从事工业劳动的被动状态,而党报党刊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宣传可以起到劳动者掌握、介入生产的中介功能。二是从基层传播视角探究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关于生产宣传的新闻实践,呈现生产宣传的媒介形态、传播手段和组织机制。基层传播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中形成的新闻传播传统,借助政党力量下沉到基层参与组织工作,并以基层工作者为中介、以基层群众、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组织化、自组织化、群众化的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宣传活动。三是探讨生产宣传与发展传播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释这种新闻理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发展历程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这种扎根于本国国情的生产宣传,更强调围绕生产和生存问题,发挥本国不同地区民众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在政治与技术、宣传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以勤劳革命与尊严政治的方式来获得发展,这是一种第三世界的发展新闻学,即用宣传手段服务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传播理念。生产宣传作为一种基层传播形式,其传播过程也是主体塑造、政治动员的过程。不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启蒙和现代化“灌输”,而是群众参与新闻生产、成为内容生产的主体,这改变了大众传播中受众的被动状态,借助组织传播和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办报”,也使得新闻实践本身带有政治民主化的意味。因此,生产宣传是一种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新闻学。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443(2023)01-0005-11

       DOI:10.14086/j.cnki.xwycbpl.2023.01.001

       一、引言

       在党报党刊中有一类关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新闻报道题材,沈毅在研究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时将这种题材称为经济新闻报道[1],但这种归类方式过于宏大且无法体现出党报的政治属性和宣传特色。列宁在1920年11月起草的《关于生产宣传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生产宣传”一词,追溯到1918年,他就曾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等文章中提出了“宣传生产和建设”的思想。由此可见,早在苏联国内工作重心转移时期,列宁就给这类关于经济建设、生产动员的新闻报道确立了具有布尔什维克政党特点、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命名——生产宣传。而列宁的新闻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报党刊影响重大,譬如《解放日报》在改版之前就模仿《真理报》的办报风格。所以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看待这种新闻报道类型,援引列宁“生产宣传”的新闻思想对早期党报党刊进行研究,比用“经济新闻”这种庞大的题材范式更为准确和贴近。

       目前,学界关于生产宣传的探讨主要从党史和新闻史出发,主要围绕列宁关于生产宣传的讨论和经济建设的思想进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党史研究领域,俞敏从苏联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出发,分析了列宁从提出到加强“宣传生产和建设”的思想变化,为了解列宁“生产宣传”的思想理论溯清了历史渊源。[2]俞良早对列宁的“生产宣传”思想主要从报刊少谈政治、多谈经济,注重生产竞赛报道,尊重事实、讲求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阐释,并从动员知识分子开报告会和演讲、利用电影唱片图片等传播方式、注重宣传生产模范等生产宣传的实践层面进行相关拓展。[3]在新闻史领域,童兵围绕列宁“报纸刊物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讲话内容,重点探析了列宁关于报纸服务经济建设、生产宣传的党报思想。[4]郑保卫结合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国情,在总结列宁经济宣传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列宁的新闻思想“有不少理论原则和工作方法对当前的新闻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为改革开放时期报刊的经济报道探寻提供了经验。[5]总体而言,对于生产宣传的研究主要呈现为三个特点:第一,研究领域集中于党史和新闻史,研究数量少;第二,研究视角聚焦于对列宁生产宣传思想的总结,角度单一,阐释和延伸有限;第三,新闻史领域缺乏对生产宣传作为一种党报思想和报道类型的提炼,以及缺少对相关党报党刊生产宣传的新闻实践的研究。

       但是,这种新闻报道的历史经验十分重要,除了列宁关于生产宣传的思想外,根据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党报党刊的改革实践中也在建构自身关于生产建设的新闻思想,其中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就是《解放日报》的改版。学界对于《解放日报》的改版往往从改版深层动因[6-7]、党报群众路线[8-9]、改版政治逻辑[10-12]、版面内容调整[13]等视角切入,缺少对经济建设、生产宣传的探讨。但《解放日报》改版后注重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典型报道等办报理念与根据地生产建设的组织动员密切相关。这与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把生产宣传作为工作重点,以及报纸要在内容侧重、题材选择、语言文风等方面服务生产建设的新闻思想相契合,形成一种继承关系。此外,在《解放日报》的改版中,关于生产的典型报道、经验报道的改革经验对列宁的生产宣传思想进行了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党报本土化的生产宣传基调。生产宣传作为战争“例外状态”背景下生产动员的一种方式,意味着对后方资源再生潜力与战备能力的挖掘。中国共产党善于考察中国落后农村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实践,以《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作为宣传阵地,结合黑板报、门板报等基层媒介形态将生产宣传转变为一种在地化的组织工作方式与群众动员方式,以群众最关心的社会物质生产与分配实践为抓手,解决群众最重要的利益问题,发挥“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14]作用,助推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治领导权。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的新闻理念深深影响着其他的党报党刊,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无论是在版面设计还是内容议程设置方面,都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看到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的身影。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作为根据地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在“大后方”的生产宣传动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这样一份具有“完全党报”性质的中央机关报进行生产宣传的新闻实践研究,具有典型性意义。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中,生产宣传的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根据地依据自身条件,以“土洋结合”的方式推动生产工作与技术革新。党报党刊作为组织生产与革命的枢纽,发表大量关于工业、农业生产的新闻信息及工作计划,将生产、技术革新与政治相结合,以生产运动、技术革新、劳动模范等主题报道为特色,发挥党报宣传的思想引领、工作示范与社会动员功能。二是这些报道要与基层社会形成广泛的互动与反馈。党报是扫盲学习的材料,同时也是政治学习和组织工作的枢纽,联系着基层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基层传播来完成生产宣传的基层化与在地化,同时在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之际也变革着社会生产关系。在这种意义上,新闻宣传中蕴含了变革社会实践的政治潜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