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移,从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提出的战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战略,必须深刻认识经济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基本因素与阶段性发展目标,最终促进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①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因素,决定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文明水平。然而,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形势仍旧十分严峻,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将资源、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构建适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监督作用,资源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资源环境审计基于监督与评价的视角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定程度上直接评价、考核、奖惩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又起到了引导全社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生态环境的优化也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提升社会文明、政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全方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审计学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资源环境审计的出现,大多学者研究认为是由于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而产生的,是国家治理职能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构成要素、角色定位进行了阐释。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指标体系与实施路径对于指导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具体落实操作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唐勇军等、王海兵等提出建立包括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在内的多视角资源环境保护审计体系,并通过引入绿色理念、风险导向观、共享观来构建新的审计理念。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邢祥娟和陈希晖、凌思远和满益涛基于“免疫系统”理论,提出资源环境审计可以揭示生态环境问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从而正向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由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学科交叉性,被审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因而,资源环境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以及GIS等地理学、环境学技术的运用是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对于资源环境审计存在较明显的地域特征,立法依据不足、环境问责落实不到位、专业知识有待提高、环境评价量化指标不全、环境审计准则落后等问题,闫天池和张庆龙、李银香和张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整理当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我国学者较为系统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解读,从经济、民生、社会等各角度,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挖掘了经济高质量的概念框架,并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导向,构建了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对于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学者们从基础条件、体系构建、关键因素、经验借鉴等多视角提出了指导建议。然而通过文献整理,鲜有从审计的视角,特别是审计职能溢出的视角来探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在试图剖析资源环境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与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研究,从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两个维度,具体探讨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出资源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国家治理功能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我国在1983年审计署建立时,虽未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但是在组织进行审计项目时,也开始留意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资金。随着1998年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司成立,全国开始实行以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主线的环境保护项目审计。2003年成立的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明确指出应将环境审计结合进其他专业审计中。至此,我国资源环境审计逐步向综合性、多元化的审计目标转变。现阶段基于资源环境治理全过程的视角,可以将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内容分为资源环境政策审计、资源环境治理资金审计和资源环境治理项目审计三部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政府的监督与评价、建议职能,发挥国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资源环境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 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免疫系统”,通过促进生态修复、节能减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直接作用并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资源环境审计通过预防功能改进环境治理模式 资源环境审计的预防功能主要表现在能够改变“先污染后修复”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事前预警价值。资源环境的非排他性与有限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环境的受托责任主体为承担环境政策执行或资源运营管理的政府公共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因而,资源环境审计是公众对政府相关部门与领导对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履职情况的确认与评价。这一审计的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可以对被审计主体产生同向激励作用,提高相关部门与领导干部履行资源环境责任的主动性,通过审计监督提前进行整改,从而避免了故意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同时,资源环境审计后发现的问题及治理建议,对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章立制,健全自然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监管,维护多方参与保护与监督制度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起到基于法律、制度的预防作用。 2.资源环境审计通过揭示功能防止生态环境再恶化 资源环境审计通过对被审计主体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监督检查,真实反映其状况的同时,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揭示功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曝光效应,对政府与领导干部的形象产生影响。资源环境审计发挥的揭示功能主要表现在:揭露拨付资金损失浪费、破坏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执行不到位、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作为等行为;揭示政府部门等有关单位资源保护政策的不合理、制度缺陷等问题。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资源环境保护各种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揭露不当行为,能够防止不合理行为的再次发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