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维培,博士,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家审计、审计技术方法;孟金卓,博士,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家审计、公共政策。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审计教育是这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从1981年天津财经学院财务会计系自主招收审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溯源,还是从南京审计大学的前身南京财贸学院1983年建校算起,中国审计教育已进入或接近不惑之年。审计人才培养对于审计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审计教育是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审计教育工作积极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审计人才,为审计工作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审计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要求,正确看待审计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与重大意义,正确看待审计教育的根本使命与时代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当前与未来的各项工作。

      一、中国审计教育发展回顾

      (一)国家审计催生并引领审计教育快速发展

      首先,审计事业起步阶段对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了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设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确立之前,我国本科院校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学专业,只是在少数高校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中开设审计相关课程。在审计署成立之初,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指出,审计工作要现代化,“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大专院校设立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人才”。1984年底,审计署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签订委托办学协议,开设审计学专业,从1985年开始每校每年招收60名本科生、8名研究生。这一模式至1999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停止。1986年起,审计署还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合作,联合创办了审计学专业成人高等专科和专升本教育,仅1987年就招收学员4000多人。1987年,审计署与南京市政府在原南京财贸学院基础上,共建南京审计学院,当年招收审计学专科学生250人,1991年该校划归审计署直属管理并升格为本科高校。审计署对审计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1985年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或自主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或在会计学之下开设专门化方向。在审计署成立5周年之际,审计教育已初具规模,计有审计学院1所、审计中专3所,另有30多所大专院校和20多所中专开设审计学专业。

      其次,以业务培训为先导的审计教材建设奠定了中国审计学专业知识谱系的底色。审计署成立之初就着手组织审计教材编写,并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干部培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审计署邀请上海财经大学娄尔行教授主编《审计学概论》,该书于1987年5月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在两个月内印刷了32万册,成为当时审计学专业的必修书目之一。借助高校的优质师资,审计署建设了一批以审计业务为主题的专业教材,在发挥审计干部培训功能的同时,兼作审计学专业学生的专用或辅助教材。在《审计学概论》之外,审计署还邀请阎金锷(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澍(厦门大学)、张以宽(北京工商大学)等会计审计名家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会同审计机关的一些实务专家编写完成了《金融审计》《财务审计》《工业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交通商业审计》《外贸审计》《农业审计》等系列教材。这一系列教材对中国特色的审计学专业知识谱系建构和教材体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加强了审计学的学科独立性,摆脱了审计学在会计学知识体系中的从属地位;二是突出了国家审计在审计知识谱系中的重要性,扭转了社会审计在审计教育内容领域一枝独大的局面,为后来形成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知识格局奠定了基础;三是归纳并研究了重要行业和门类的审计知识与方法,开启了以审计对象为主题的教材编写体例;四是为中国审计教育形成更加重视实用性、更加聚焦行业需求的传统,发挥了引领作用。

      最后,审计署对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梯队建设的长期重视保障了审计教育的持续发展。《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提出“要审编审计业务教材,认真办好南京审计学院等各级审计人员培训基地”,《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9~2003)》提出“进一步加强南京审计学院和审计培训基地建设”“继续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参加高等教育脱产学习和出国培训学习”,《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体系”,《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具有审计系统特色的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按照共建协议,推进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重申前一份规划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深度融合”“深入推进高校审计学科建设、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管理、优秀审计博士论文评选、审计署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办好接收国际留学生项目”,《“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落实上述规划内容的过程中,审计机关与高校在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及审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愈发紧密。如,2002年审计署委托北京大学为审计系统培养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还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再如,2020年审计署专门发文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与审计硕士培养单位的联系合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和推进审计事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二)改革开放激发并助推审计教育全面发展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经济监督保驾护航,释放出大规模、多样化的审计人才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必须搞活,监督检查必须加强”“国家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有权威的专门审计机关……以强化国家对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在筹建审计机关时匡算全国共需行政编制约6万人,到1988年底全国已形成了5万多人的国家审计干部队伍,目前已发展到11万多人。国有企业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所有制结构改革造就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并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内部审计成为国家审计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的重要支撑,也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私营企业加强内部治理的重要抓手,而社会审计则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队伍从1988年底的10万多人发展到目前的近30万人,社会审计队伍从1988年底的不足1万人发展到目前的40多万人。市场经济的活力激发与审计队伍的发展壮大对审计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直接要求。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招收审计学本科学生的院校已达到215所,在校学生规模6万人左右,毕业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也对审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培养单位有效回应了审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一方面积极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审计人才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不断更新迭代;另一方面主动争取办学资源不断拓展培养方向,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等传统方向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特色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