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审计环境逐步优化,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监督层次不断提升,审计监督内容不断丰富,并持续在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方面迈出新步伐,但审计整改结果表明,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国家审计不仅仅要解决问题本身,还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国家治理问题要求国家审计以国家治理为导向改进现有审计体制机制,从而与之相适应,由此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向治理导向审计演进。治理导向审计是指站在治理的战略高度,以治理为审计目标导向,以治理理念为依托,以治理评价为基础,围绕国家治理目标实施专项审计或者审计调查、收集扎实的审计证据并据以提出审计报告,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文献回顾 李金华指出,一个国家需要治理,但国家治理失效就会产生腐败和混乱。温姣等认为建立治理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机制,改善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蔡春等构建了治理导向审计下的审计方法体系,并探讨了治理导向审计下治理评价的技术手段。杨继飞等分析了治理导向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环境因素,指出良性的公司治理与审计互动是治理导向审计运行的机理所在。周学东认为治理导向审计通过对组织治理状况的分析,以确定审计重点和评估审计风险,进而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张立民认为许多人把“屡审屡犯”归咎于国家审计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因为国家治理体制和制度上存在问题,对审计发现的许多问题的解决和相关责任人的问责,都超越了国家审计的权限和能力。晏维龙认为治理导向审计不仅要传承现有审计的基本理念,而且要善于把当前组织治理评价的方法程序融合进来,从而实现技术与手段创新。张成林等基于治理体系的需要和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政府不仅要公开自己的信息,还有责任公开非政府主体的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拓展了研究视野,开阔了研究思路,但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以及审计目标等的发展变化,现行审计导向无法高效地实现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对国家审计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国家审计不断探索并实施治理导向审计,以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三、治理导向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国家治理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逻辑起点、发展方向及服务目标,国家审计是以国家治理目标为导向,接受公众委托行使监督权、鉴证权、评价权,不断推动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治理导向审计的产生,而治理导向审计的产生促进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治理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审计响应国家治理的理论与现实需求,逐渐扩大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治理边界,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公共投资项目、预算决算情况、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揭露重大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严厉惩处腐败问题,从而确保公共受托责任取得预期效果。其次,国家审计在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审查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否适当,公共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是否完善,通过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跟踪整改、问责惩罚、成果运用等环节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后,国家审计在查错纠弊中挖掘的信息制约权力的滥用,提供客观公允的信息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基础,促使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实施治理导向审计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审计现代化,国家审计现代化要求国家审计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向治理导向审计演进。在治理导向审计下,审计目标、审计功能、审计工作态度、审计关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内容、审计公开、审计整改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查错纠弊与完善制度并重转变,从产权保护向促进国家人权改善转变;审计功能从监督制约向治理功能转变;审计工作态度从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审计关注从审计查出问题向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审计立项从政府部门委托和审计机关自主立项向政府部门委托、审计机关自主以及公众参与立项转变;审计实施从审计机关向审计机关与公众参与协同实施转变;审计内容从资金管理审计扩展到所有与国家治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审计;审计信息公开从管理导向的审计信息公开向治理导向的审计信息公开转变,审计整改从问题整改向问题整改与制度整改并重转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根据国家审计查出的问题,通过健全体制、规范机制、完善制度以及优化管理,抵御相似问题的再次发生,遏制屡审屡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和治理导向审计的特征 (一)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 1.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要求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等,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来实现资源和知识互通有无,以满足其不同的利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