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因此,将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审计学课程作为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旨在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培养学生审计思维,以及能够运用审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培养审计、会计等经管类人才的主干课程,审计学课程需要将审计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信仰,涵养家国情怀,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推动和实施审计学课程思政,有关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文献较多研究了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困境、实现路径和教学模式(陶绍兴等,2022),也充分挖掘了可能的思政元素(冯晓双,2020;王如燕,2020)。表现特点为:一是现有文献较多集中于财经类或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思政,对于综合性院校的审计学课程思政内容讨论较少;二是有文献详细讨论了国家审计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王如燕,2020;上官泽明和王少华,2022),或审计学基础的课程思政(加雪莲,2022),而相对宽泛的审计学课程思政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试图立足于综合性大学审计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对审计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教学策略。 二、审计学课程思政的认识 (一)审计学课程思政是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方式 尽管课程思政的提出时间并不长,但这不代表过去审计学课程没有思政内容或者育人要求,只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可能过于看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希望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多讲解专业知识的难点,多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而相对忽视或省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造成部分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存在偏颇。因此,现在提出审计学课程思政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不足,强调了“育人”的重要性。尤其面对当今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问题仍然存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平台,负有引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将审计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依托审计学课程,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专业知识+思政教育”的双格局。 (二)审计学课程思政要将审计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润物细无声” 审计学课程思政是审计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把不相关的思政元素硬性加入审计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政内容的有机统一,达到既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授1983年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的恢复设立、1980年会计师事务所的恢复等知识点时就可以融入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恢复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学课程思政丰富了审计学教学内容和形式 审计学课程通常是本科学习阶段的后置课程,需要在学习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甚至高级财务会计后才开设的课程,综合类院校一般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审计学课程本身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原理和审计知识的运用,有些内容非常抽象和晦涩,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抽象概念、原理时,融入一些思政元素的案例和讨论,使得课程教育不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比如,在讲授审计独立性和职业道德规范时,可以融入安然事件和安达信破产、银广夏和中天勤事件,甚至最近的康美药业和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案例,让同学真切感受到审计不独立、践踏职业道德底线的严重后果,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四)审计学课程思政对审计学教材和教师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审计学课程思政既要拓宽审计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审计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也要做到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或者思政元素的传授,需要一本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贴合的思政元素的教材,做到两者相互融合。因此,这就需要审计学教师多立足教学实际,编写一本好教材,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有“育人”的思政元素,而不是在讲“大道理”。当然,与之相对应,对授课老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立足于教材,也要高于教材,多结合现实中的思政素材,鲜活运用,引导学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三、审计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审计学课程思政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审计学专业知识,二是思政元素。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都会开设审计学课程,而且往往因为教学计划安排,仅有一门审计学课程,这不同于财经类院校有很多细分的审计学课程,或者审计学专业的细分课程。当大学学习阶段仅有一门审计学课程时,如何将审计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