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是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构建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之一,是提高师范生培养水平和打造高质量师范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师范专业认证的目的和长期追求。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强师举措,一方面,我国师范专业认证总体进展顺利、影响日益深远,师范专业持续改进成效明显;另一方面,通过跟踪观察和调研分析发现,师范专业在推进持续改进的过程中,确实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困扰,需要引起相关方的关注、重视和反思。师范专业认证主导部门需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推动解决,从而维护师范专业认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师范专业后续建设取得成效,以实现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一、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逻辑意蕴 师范专业认证是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对高校师范专业办学状况实施的全面检查与诊断,旨在通过外在监控和规约促进师范专业加强自我管理与自主建设,其时代价值就在于“以认促建重规范,以认促改上水平,以认促强创一流,将切实推动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师范专业服务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能力”[1]。持续改进是认证的关键目的和核心意义所在,是师范专业增强发展动力、保持办学活力、提升培养能力的现实需要和使命要求,其内在逻辑意蕴就在于它是师范专业保规范、强适应、谋卓越的根本方式和必然过程,是师范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面对师范教育现实:补短板、保规范、显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师范教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师范专业长期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开放化、综合化发展,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削弱,师范教育不再是师范院校办学的全部,走综合化、多元化的办学路子成为主流,原有的师范教育资源被不断稀释,师范特色逐渐淡化,师范生培养环境和培养质量愈加不尽如人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战略决策,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针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开展师范专业认证便是重点解决师范教育体系不完善、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办学条件改善缓慢、教学及管理有失规范、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素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认证就是一个梳理诊断问题和推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过程。师范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松散化和粗放式办学阶段,所积累的问题不少,尤其是一些明显制约和影响教师培养质量的短板问题,如果不通过推动认证的施行来加以解决,那么师范教育就难以担负起满足人民群众对“好老师”的期望和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任。 师范专业认证强调要建立“校外”“校内”“课内”三个循环相互呼应的动态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问题解决不好,师范专业就谈不上规范办学,专业建设与发展可能会陷入低水平循环,难以实现高位突破。短板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志,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培养定位、不同类别的师范专业其短板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因此,补短板的任务及要求也不一样。同时还要看到,短板问题具有相对性,即眼前的短板问题解决了,在发展中还会出现新的短板。补短板不是静态的暂时性要求,而是持续改进的逻辑起点,能为全面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就整体而言,补短板还在于“不让一个掉队”。只有致力于各个师范专业的全面发展与变革图强,才能保障师范教育的整体提档升级;只有确保每个师范专业内的每个基本要素都得到合理培育和科学配置,才能使教育健康发展。补齐短板、规范办学是施行师范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持续改进可能具有层级性、多向性和多重目的性等特点,但补短板、保规范和强质量是当务之急。 师范教育是职前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教师专业性是师范教育的底色,专业性不强,师范教育特色就凸显不出来。高等教育无论是内涵式发展还是高质量发展,都以特色来彰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特色越鲜明、持守越坚定、信心越充足,其专业内涵就越丰富、质量基础就越厚实;反之,没有特色、五心不定、目光短视、盲目跟随,其专业就很难做到内涵式生长和高质量发展。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功能就是要促进师范专业按照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来建设专业,就是要通过认证让师范教育回归“师范”属性、紧扣教师教育办学宗旨,就是要引导师范专业做强师范特色、充实师范内涵,确保师范人才培养更专业更有质量。可以说,认证标准的每一项指标其内涵都指向师范教育专业宗旨,认证制度所倡导的持续改进理念其目的是促使师范专业聚焦于师范教育、使师范教育成为更加专业的师范教育。因此,改进的目标就是要瞄准师范教育内在要求和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有特色才有主体属性和主体地位可言。强化师范教育特色是个革故鼎新、创造积累的过程。彻底回归“师范”属性、不断强化师范特色,永远是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核心命题和主体使命。 (二)面向基础教育需求:优培养、提质量、强适应 师范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不强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师范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宗旨,重视质量建设和实践转向,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产出为导向的师范专业认证设计,必然促使师范专业把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要求放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首位,必然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观念、教育教学范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必然要对人才培养的相关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教师培养重在质量,教师立足之本在于适应需要。因此,师范教育的培养质量是注定与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师范教育不能忘记或忽略自己的服务对象,更不能淡化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意识。以往学界对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观判断,关注或思考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改革发展变化的研究还很不够,导致培养出的很多教师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面临多重不适应。不仅如此,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也不密切、相互依存度不高、深层互动更是缺乏,这就导致师范教育应有的培养资源、培养环节、实践过程得不到有效保障,师范生培养“短斤少两”成为常态。师范专业认证旨在改变这种现状,推动教师培养模式革新,把产出作为根本,树立“学生第一”的思维导向,推动师范专业开门办学和协同培养模式的建立。为此,师范教育要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过程要面向基础教育。师范院校要搭建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协作平台和倾听用人单位的真实建议,要不断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变化的需要,要建立常态化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后续成长过程,要抓住问题要害,以系统化的改进思路和要素的整体优化来推动持续改进,充分聚焦师范毕业生“怎么学”“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