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0年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不发展

作 者:
张玮 

作者简介:
张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近代史学刊

内容提要: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战略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分布在乡村和城镇的手工业在经济体制变革中因着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而分化走向不同的道路,呈现“发展”与“不发展”的特征。从“量”上看,手工业的产出呈现爆发性增长,此为“发展”的一面;在整体增长的同时,呈现明显行业结构性消长,保留较多传统与手工生产特征的工艺美术行业相对产量和重要性呈现下降趋势,此为“不发展”的一面。从“技术”上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一些手工业行业向现代工业趋同,生产设备和技术从以手工、半机械化为主走向以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为主;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手工生产体系在“工业化”的裹挟之下溶解,表现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断档、手工生产体系被工业化肢解。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后,以农村手工业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经济体制转型中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性有目共睹。在其高速发展中,我们看到青年人为进入现代化工厂而高兴;当我们走出国门后,又会发现“中国制造”一度是廉价品的代名词;时至今日,我们保护手工艺,追寻、反思“工匠精神”。如果说具有自立性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由手工制造的特性决定的,其作为工作态度具有超越制造业本身的普遍性,①认识工业化中的手工业发展即颇为必要。本文认为,在以国家政策推动的工业化中,作为重要工匠精神载体的手工业②行业在追求量产的机械化洪流中呈现发展与不发展的特征。

      

       图1 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生产增加值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第3—10页。

       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不发展:从“量”上看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下发后,中国农村手工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手工业发展的一般形态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力量。首先,我们从总量上看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一面。如图1所示,1979-1984年,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从9%多增加到约17%;1987年到达20%;此后,该增长速率保持在20%以上,1995年达到峰值,约28%。从乡镇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总体③的关系看,1987年以前,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低于全体乡镇企业的,1987年以后,乡镇工业企业生产增加值平均增长率几乎和全体乡镇企业的相当;与此同时,乡镇工业企业数占乡镇企业总数的比重长期呈下降态势,从80年代初的50%强下降至2002年的约30%,然而,从吸纳的从业人员规模看,工业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在乡镇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中的占比始终在60%左右。乡镇企业在异军突起之时就与国内市场、世界市场密切联系,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之一。1987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总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4%,其中,中国出口针织服装的75%、丝绸服装的50%、其他服装的60%、地毯的78%、工艺品的70%都是由乡镇企业生产;④1999年,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7.8%。⑤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央政府也从国家高度以系列文件的形式确立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为农村手工业一般形式的乡镇企业从1984年的有益“补充”走向“战略性地位”。⑥

       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之时,我们可以观测到行业的分化,在这种分化中显示出手工业不发展的一面,即传统手工艺行业,特别是工艺美术行业相对重要性下降,体现为相对的衰落和绝对的衰落。乡镇企业主要产品有以就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量大面广的大宗产品,如就地利用资源的农副产品加工、劳动密集的中小农具、工艺美术品、中低端棉织品和服装等;有为大工业协作配套、适应专业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零部件、元器件产品,如汽车配件、电子元器件等;还有在一些新兴行业和发展迅速的行业中领先形成的优势产品,如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电风扇等轻工产品。⑦鉴于丝织业和传统手工艺品自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后期以出口为主,且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在全国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⑧同时,包含城市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二轻工业体系自进入90年代呈现体系性衰落,⑨因此,我们从乡镇企业出口产品数据来看传统手工业行业(丝织、工艺美术类)与日用品类行业(纺织品和服装、轻工类等)的分化趋势,及其相对重要性的消长,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手工业行业整体处于相对衰落的趋势。

      

       图2 工业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比重和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比重

       资料来源: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编《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年)》,第3—10页。

       1988年,轻工类、纺织类、丝织类、服装类、工艺品类合计占当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56.8%。1989-1990年国家对乡镇企业进行调整和治理,从政策上推动乡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到1991年,轻工类、纺织类、丝织类、服装类、工艺品类合计占比提高至65.7%。其中,轻工类的出口交货值比例超过纺织类、服装类和工艺品类,跃升至第一位。从大类出口的相对重要性看,1987-2002年,轻工类、机械类持续增长;纺织类自1992年开始下跌;服装类经过80年代的增长至90年代基本保持稳定;丝织类和工艺品类基本持续下跌,其中,工艺品类,1993年前该比例在10%以上,1986年、1987年达到15%、14%,1993年该比例下降至10%以下,到2001年,该比例仅有约7%(详见图3)。

       在传统手工业整体相对趋于衰落的同时,还有绝对的衰落,表现为一些行业的萎缩,诸如草麻编业、浙江朱金木雕业等易被机制品取代、面向国外市场、对传统手工技艺要求较高的行业。譬如,改革开放后,北京特种工艺行业(雕漆、珐琅、玉器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迅速发展,“为适应外贸的需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部分厂家的产品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使该行业在整体上呈扩张之势”;1989年,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迫于国际市场压力,实行“立足国内,以内为主”的方针,没有了“计划经济的外加工订单”,北京特种工艺行业的京郊工厂接连倒闭。⑩具体以北京雕漆业言,其自1904年就以出口外销制作为主,80年代初,北京雕漆全行业从业人员近千人,为北京雕漆厂做外加工的点有30多个;到1988年,北京雕漆厂有职工近600人,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职工收入是当年北京市平均工资水平的3倍,出口订单不计其数,生产多少收购多少;1992年,北京雕漆厂停止生产,仅收购加工点的产品出售;2001年全厂总共90多人;2002年北京雕漆厂申请改制,大部分职工领取补偿金解除合同;2009年,北京市以雕漆为主业的人员仅29名。(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