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经营管理与备荒救灾功能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聂选华,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原文出处:
清史论丛

内容提要:

义仓作为清朝应对灾害和荒年而于各直省府厅州县地方设置的粮仓,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自主经管的救荒恤贫仓储类型,是粮食储备制度的具体方式之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多设置于市镇,亦有部分建于少数民族村寨,存仓粮食主要由地方官员、士绅及民众自愿捐置,并在荒年通过无偿赈济的方式为灾黎提供保障。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经营管理及其灾荒赈济功能的调适与整合,是西南边疆地区内地化进程中,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面相。义仓为清朝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可依赖的路径。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义仓作为备荒救灾的重要仓储类型,是清政府为储粮备荒而在各直省府厅州县地方设置的粮仓,作为地方社会防灾自救的重要仓储,它为受灾地方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提出建设义仓的系统政策。义仓储备供村镇赈济灾荒之用,是清政府赋予义仓的职能。雍正朝后,义仓制度在全国各地逐渐得到落实,西南边疆地区亦在国家仓政体系的引导下推进义仓建设。学界关于清代义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义仓与社仓的异同①、义仓建设与演变②、义仓劝捐③、义仓赈灾实践④及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⑤等方面,相关研究为深入探讨义仓建设的区域性特征、运行管理及备荒救灾效用提供了理论视角,但仍缺少对西南边疆内地化进程中义仓建设及其功能整合的研究。本文基于清朝国家边疆社会治理的视角,试图对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及其发展做进一步考察,借此揭示清代西南边疆地区义仓建设的实践路径及其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影响。

       一、清代云贵地区义仓建设的发展历程

       清朝养民之道以足食为先,而裕民之法以积贮为重。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作为西南边疆协同救灾的重要仓储形式,其粮食筹集和储备主要源于云贵地方官员以个人名义的倡捐和地方士绅及民众的乐善好施。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历经康雍乾时期的探索起步、嘉道咸同时期的缓慢发展、光绪朝的短暂复苏三个阶段,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态的特征。

       (一)康雍乾时期云贵义仓的兴建

       清代府厅州县仓储主要有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三种类型,“由省会至府、州、县,俱建常平仓,或兼设裕备仓。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此外亦因军事镇戍和食盐专卖需要,于“东三省设旗仓,近边设营仓,濒海设盐义仓”⑥。清以前,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处于萌芽状态,但因流寇之乱、田地荒芜和世变沧桑造成粮食短缺,义仓之名不复存在。清前期云贵义仓的兴建,肇始于官员个人自主自愿捐廉和地方士绅的慷慨捐输,抑或发轫于民间个体或群体的乐善好施,他们或捐银购置义田,或直接捐粮以积谷建仓,由于发展比较缓慢,因而义仓建设呈现出零星的分布态势。据文献记载,清代云贵地区义仓建设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六年,李滪来守云南临安府建水县,他普施善政,划分义田,定其租额,确定义田界线,照亩绘图,列之印册,共建设义仓五间,“捐金营仓于燃灯寺之侧,以贮租谷,岁以绅士四五人司其出入”⑦。李滪还用义田所获租谷缴纳秋粮和条银等税,所剩租谷则在年终舂米济贫,并自愿捐俸数金购买盐和炭,责令乡耆每岁开列郡中鳏寡孤独者的名册,照数赈给米粮,以资均平。康熙三十二年,贵州黎平府开泰县兴建义仓,是贵州义仓建设之始。

       康熙初,云南临安府阿米州知州方逢圣署理蒙自,开始筹建义仓于县治东边的桂香殿,意在济困扶危,但未及置田便离任而去。康熙七年,临安府蒙自县知县罗钜璘率领士绅续建义仓,他访查蒙自民风,发现这片乐土有翳桑之夫,穷苦无告者甚多,遂于每年末捐俸买谷,酌量发给,受惠之人无不称颂。他又清查荒芜土地、买牛借种,并得到蒙自好义绅衿襄助,于是大力招佃开垦,将所获粮石拨充义仓,使义仓建设上无损于官粮,下有裨于穷黎。此后,罗钜璘再次捐资购买蒙自川枋寨田三顷,全部划归义仓,所获粮石用以接济贫民,义仓建设之利惠施无匮,义仓赈灾救荒功能在西南边疆地区得到发挥。

       在清代仓政体系中,义仓得以冠名始于雍正四年(1726)的两淮盐义仓。⑧至乾隆朝,吉林地方官府创设八旗义仓、湖北巡抚晏斯盛奏请令商人建置义仓、直隶总督那苏图受圣命试办义仓,几乎都为官府主导倡建。在云南官府及官员的倡导下,云南地方士绅积极捐输建仓。康雍乾时期,云贵义仓建设在时间维度和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贵州义仓兴建仅限于黔东南边远地区的黎平府,而处于贵州政治经济中心的府属地方则尚未建仓,直至乾隆末期亦未有兴建义仓的记载。康熙六年、七年、十一年、二十一年、二十七年和二十九年,雍正五年和八年,以及乾隆二十年和四十年,云南府、楚雄府、临安府、蒙化府、永昌府五府所属地方在建常平仓和社仓之余,即着手兴建义仓。康雍乾时期云南义仓建设主要散布于滇中、滇南及滇西地区,义仓规模不断扩大。例如,临安府石屏州仅康熙二十一年就兴建义仓十五间,仓储谷石直接用于救济州境战乱和科敛加征期间的灾民。清前期云南义仓建设的地理空间分布由滇中向周边府属地方拓展,彰显了义仓对维护边疆稳定的功用。

       (二)嘉道咸同时期云贵义仓缓慢发展

       嘉道咸同时期,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呈现出缓慢发展的特点。清前期全国常平仓、社仓和义仓的建设和发展臻于完备,但各直省仍以常平仓和社仓为主,义仓建设处于仓政体系“边缘”。云贵于清前期开始筹建义仓,但仓廒筹建的数量以及存仓谷石比常平仓和社仓的数量少。“迨嘉道以降,义仓的积弱地位乃至三仓制体系方得到根本改变。”⑨至嘉庆朝,清廷视“义仓建设为备荒第一良法”。嘉庆六年(1801)议准:“各省社、义二仓粮石,俱系民间捐储,以备借放。今社仓既已奉旨归民经理,所有义仓即照社仓之案,一律办理。”⑩咸同兵燹,义仓“广积储而备灾荒”的功能被破坏。同治六年(1867)奉上谕:“著各直省督抚即饬所属地方官,申明旧制,酌议章程,劝令绅民量力捐谷,于各乡村广设义仓。”(11)地方义仓百废待兴。嘉道时期,云贵承平日久,社会发展趋于稳定,地方开发进程加快,尤其是商品经济较为活跃,大批省外移民不断涌入,使各府属地方的农业垦殖向山区半山区拓展,玉米、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大范围推广和引种,在促进云贵高原区域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云贵义仓的建设和缓慢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