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评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与宣传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宏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时期“强有力的社会思潮”,以致时人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感慨。《星期评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反抗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运动,积极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布尔塞维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同各国的历史、国情相结合等见解。《星期评论》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一视同仁,均持研究与批评的态度,其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但在当时,它对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2.10.017

      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想风起云涌进入中国。在“300多种的主义”①中,“社会主义”成为当时中国人的最爱。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并不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1924年,英国社会学家D·F·格里菲思出版了一本名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文集,就汇集了260多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又增加了一倍,有人统计至今已达500多种。”②五四时期,国人口中的社会主义一词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多种社会主义思潮,但现今不少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有意无意地把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③造成了一些偏颇之论。有鉴于此,笔者以《星期评论》为对象,讨论五四时期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略窥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之一斑。

      一、“主义”满天飞:什么主义都有人谈

      “主义”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在《逸周书》中已经有了“主义”一词:“主义行德曰元”(《逸周书·谥法解》),但这里的“主义”是以义为主,谨守仁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主义”完全不同。与现代汉语中“主义”一词稍微接近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用法:“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这里的主义作“主张”讲。现代汉语中的各种主义,可以看作这一用法的延伸或衍生。

      “主义”尽管不是一个外来词,但其在近现代的大规模使用,实际上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现代汉语中的“主义”是对英文词缀“ism”的翻译,一般可以解释为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等问题所持的系统理论与主张。日本学者陈力卫研究发现,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用“主义”翻译英文词缀“ism”;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康、梁等维新志士流亡日本和中国留日潮的兴起,各种“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文章和言谈中开始流行。④

      从甲午战败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的时代。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推进下,五四时期,中国是“主义”满天飞,用时人的话来说:“甚么主义都有人谈”,⑤以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大声疾呼“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⑥欲为当时的“主义热”降温、醒脑。

      

      《星期评论》是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创办的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潮,倡导社会主义为主旨的刊物,五四时期的“主义热”在该刊上有淋漓尽致的反映。

      根据笔者的统计,《星期评论》上共出现“主义”一词1416次。该刊共出版54号(正刊53号,外加“双十纪念号”)76张,平均每张上出现“主义”一词达18.6次。在54号76张《星期评论》上,除第13号、第38号、双十纪念号第5张、第39号第3张、第48号第6张、第48号第9张(共六张)未出现“主义”一词外,其余每号每张都有。“主义”一词出现频次大于等于40次以上的有9号9张,文章篇名上含有“主义”一词的达12篇。

      表1是笔者整理的《星期评论》上出现“主义”一词的情况,为了统计上的方便,把文中“主义”之前没有前缀和一些明显与“主张”同义的去掉,剩余1113次,涉及217个包含“主义”的概念。

      仔细考察这217个概念,可以发现:(1)当时国际上流行的概念,如社会主义、军国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等,中国都有人在谈论、研究。(2)中国人除了贩卖国际上流行的概念,还自创了不少新的主义,如沈玄庐把一些中国人极端重视家族的延续的理念,称为“子孙主义”;戴季陶把上海资本家注重发财、精于算计的精神称为“上海主义”等等。(3)当时人们还使用两个概念叠加组合成一个主义,形成某些概念,用来讨论问题。如“社会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类似的用法还有不少,此处不一一列举。(4)有的直接使用英文单词发音后面加主义,如“布尔塞维主义”“珊地加利主义”等,甚至使用美元符号“”后面加“主义”,构成“主义”。这些创造,解决了不少翻译上的麻烦。(5)为适应论说中的需要,不少人使用“名词或动词+的+主义”构成新词汇,如“I.W.W.的主义”“大同的主义”“工业联合会的主义”“洁身自好的主义”等。(6)在XX主义前再加上定语,表达与原有名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产业的民主主义”“政治的民主主义”“产业的组合主义”等。

      综上,五四时期中国人不仅大量使用“主义”一词,而且已经能熟练地、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