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22)04-0039-08 一、问题提出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始终处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长期以来,受利于国家政策支持、教育对口支援和地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过程性和历时性的,不同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诉求虽有延续性,但也有阶段性差异,随着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上好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也逐渐增多,发展动力、能力和条件等问题开始凸显。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是后发型现代化,不能走简单的模仿、追赶或者跨越东部教育发达地区的同质化、单向度教育发展道路,内生发展是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多元、优质、公平的高质量诉求回应。从政策看,近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在政策话语中得到广泛认同,早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2017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将采取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动力等举措来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能力”,此后诸多相关政策话语,均提及“内生发展”“内生动力”等要求。 在学界,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问题逐渐得到关注。一方面是经济学视角讨论人力资本、民族学视角讨论民族文化等提及教育在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区域经济学多将人力资本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为提升其技术技能浅显地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讨论,研究并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讨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时立足于内生发展视角,如依托内生发展理论关注民族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内生—协同”发展方式下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也有学者明确提出民族教育没有树立内生发展的价值导向是民族教育不能良好服务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关键原因。[1]从相关研究看,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价值和内容似乎不言自明,但与之矛盾的是,为解决内生发展问题,多又诉诸“加大投入”“政策倾斜”等外援帮扶措施,从本源上说,这是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内涵理解模糊产生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理论内涵应从发展目的、实践主体和基础、核心措施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2]然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身处文化需要、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制度载体等复杂性场域,要求我们以一种整体发展观的视角审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动态联系,回答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本研究基于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问题生成,进而勾勒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什么的理论内涵,提出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实践路向,可为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二、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问题生成 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建立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追赶、跨域等话语体系之后,随着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产生而生成的。这种生成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为逻辑起点,积极回应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思想、能力和条件等方面的关键难题。 (一)逻辑起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经历了兜底、追赶、跨越再到内生的演进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极其落后,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其内部并不具备自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民族地区发展更多依靠区域外部力量,如通过外部支援满足扫盲教育、生计教育等教育兜底需要。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呈现以规模增长的数量“追赶”趋向,“能上学”成为主要的政策诉求,这一时期,国家通过教育对口支援、教育政策或资源倾斜等诸多有效手段,较快地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被关注,基于民族地区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实际,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同质化的问题,“超常规”特性的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政策特征凸显,国家通过内地班办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政策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行大力倾斜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诉求提升,对个体发展而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除了促进个体社会化和满足其生计需要,还越来越多体现其个性化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发展而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仅要发挥提升人口素质、促进文化发展、服务经济需要等价值,还不断赋予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推动社会民主法治、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等更高功能需求,这些诉求已难以通过外在帮扶得以解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问题凸显。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民族地区逐渐进入不仅要参与发展,更要创造、创生发展资源的教育内生发展阶段,多元、优质、公平的高质量发展诉求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 (二)存在问题: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挑战 一是思想观念上,民族地区“我要发展”的教育发展意识较片面。高质量发展话语下,虽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思想观念已经从“要我发展”的被动性向“我要发展”的主动性、自愿性转变。“上好学”成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优质均衡教育诉求,如“县城陪读”“择校热”“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具体教育现象和问题也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其背后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通过教育实现发展意愿的强烈诉求。但是,民族地区“我要发展”的教育发展意识存在较片面的问题,民族地区“我要发展”的整体教育发展内聚力没有形成,典型的表现就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意愿未能有效整合,产生的教育发展的“超越”“领先”思想与区域需求存在脱节、对自身发展优势认识不足导致的能力自信等问题,也有学者提出意识心态层面的“为建设家乡求学和为逃离乡土读书”[3]矛盾。民族地区如何培育积聚和关联的教育发展意识,是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思想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