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逻辑、内驱动力与推进路径

作者简介:
李锋,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fli@srcc.ecnu.edu.cn);顾小清(通讯作者),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上海“立德树人”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xqgu@ses.ecnu.edu.cn);程亮,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51204108036@stu.ecnu.edu.cn);廖艺东,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51214108004@stu.ecnu.edu.cn)(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开放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生出全新的学习环境。它在改变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引发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然而,调研发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着“重设备、轻学生”“重技术、轻转型”“重考试、轻发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相关文献主题结构、核心概念和主要任务归纳分析发现:(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逻辑反映在价值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体现了应对数字化挑战、重塑教育体系和整体性推进的时代特征;(2)数字技术革新、系统组织创新、人力发展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内驱动力,加速了数字技术与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激发了教育系统变革活力,促进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3)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主要任务为抓手,从建设智能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教学应用、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形成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导。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22)04-0093-09

       [修回日期]2022-04-18

       [DOI编码]10.13966/j.cnki.kfjyyj.2022.04.011

       [引用信息]李锋,顾小清,程亮,廖艺东(2022).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逻辑、内驱动力与推进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8(4):93-101.

       一、问题提出

       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架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的教育新生态(祝智庭等,2022a)。然而调研发现,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仍存在“重设备、轻学生”“重技术、轻转型”“重考试、轻发展”等问题。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被简化为“数字设备更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引领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学习时空,丰富了教育资源,推动了学习空间的互联互通,为教育数字转型创造了条件。但是,如果忽视教育规律,一味迎合技术工具功能特征,将技术赋能教育变为“技术跟风”,教育数字化转型就会掉入“技术主义”陷阱。例如,学校为监控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头戴“脑机接口头环”学习,借助“头环”采集、分析学生注意力数据。这种教学应用,姑且不论“脑机接口头环”采集的注意力数据是否科学有效,仅从教育原理看,将生动、有趣的课堂简化为抽象的数据,将充满师生交流、探讨的课堂氛围变成技术工具控制的“机器文化”,就违背了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规律,只是“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

       新时代教育改革追求的是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数字化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课程单一化”“千人一面”的教育组织与实施方式,创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泛在学习环境,推动教育从大规模集体化教学向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发展(袁振国,2020)。但调研发现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存在忽视需求分析,将数字化工具与教学过程简单“叠加”,甚至生硬地取代真实教具等现象。例如,数字化转型示范课将视频播放代替课堂讲解,将面对面课堂交流变成在线留言互动,以虚拟实验演示取代真实实验操作。事实上,如果忽视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特征,无视技术工具的教育应用条件,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停留于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叠加”,甚至生硬地替代真实教具,那么它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异化成“电子刷题”

       当前,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追求学校升学率是我国基础教育不争的事实。“高利害”考试虽可促进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但过于强调考试甄选功能,强化成绩排名,容易使学生产生受挫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例如,有学校引入所谓“智能辅导App”,根据数据库中学生拍照上传的习题,为学生推荐大量类似习题,提高学生解题熟练度。这种利用技术过于强调重复训练的方法,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反而异化为“电子题海”练习,削弱学生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违背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可见,如果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过于强调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考试分数,甚至依托智能技术向学生高频度推送训练题,不仅不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还会因为数字技术的应用产生新的教育误区。

       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问题,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国内外九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试图理顺教育数字化转型逻辑关系,挖掘转型内驱动力,描绘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

       二、逻辑关系

       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为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为正确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概括数字化转型的特征,本研究通过主题结构化方式,梳理文献的一级、二级、三级标题以及段落中心句,对其进行类别归纳、频度汇总,从价值、目标、实践三方面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逻辑关系(见图1)。

      

       图1 教育数字化转型逻辑关系

       (一)价值逻辑:应对数字化挑战

       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逻辑反映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中主题类别的频度表明:信息社会挑战、国家发展战略、学生学习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和企业生产变革等是促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起因。研究对主题进一步归类,发现类别聚焦在适应社会需求、切合学生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三方面。

       1.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新业态、经济营销新模式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需求,推动了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教育新模式》(简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提出的“教育4.0”发展理念,呼吁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学生“硬技能(包括技术设计、数据分析等)”和“人文技能(包括协同合作、社会创新等)”,以符合“工业4.0”人才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