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一、转型中国的风险事件与政府回应 作为探讨舆论—政策关系的核心概念,政府回应性被认为是公众舆论和民主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Burstein,2003;Hobolt & Klemmemsen,2005)。虽然关于政府回应的研究大多从西方民主体制出发,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也表明,“回应式议程设置”正在逐渐成为中国政府进行公共议程设置的常态,政府政策制订也正在充分考虑公众诉求(赵静,薛澜,2017)。 对中国语境下政府回应机制的已有研究,详细探讨了政府是否回应公众诉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具备较高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诉求主体,以及解决难度较低的议题,均能获得较为积极的政府回应(孟天广,李锋,2015)。此外,议题本身较高的社会关注度(Tang,Chen & Wu,2018)、涉及群体利益或有较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Hassid & Brass,2011;Su & Meng,2016;Chen,Pan & Xu,2016),均与更为积极的政府回应相关。 然而,除了是否回应以外,中国语境下风险议题中的政府回应往往体现出更为复杂的逻辑,并蕴含着更为多元的理论困惑。从政府回应的态度而言,一些风险事件中的公众诉求能顺利引发政府关注,并被政府所接受,比如“黄金大米”事件、江门市民反对核燃料项目建设事件等;而在另一些风险事件中,公众诉求则遭到政府反驳,原有风险项目依然继续推进,比如公众反对中国化工集团并购先正达事件等。从政府回应的层级而言,一些风险事件仅在地方层面得到政府回应,也有一些议题则上升到中央,引发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回应。从政府回应的话语而言,不同风险议题中,政府使用的话语框架也存在差异,比如江门市民反对核燃料项目建设为代表的风险事件中,政府更多采用基于对风险议题进行专业解释的话语方式,而在昆明PX等风险事件中,政府采取的话语框架则更侧重与公众的情感交流。 为此,本研究将超越已有研究对政府是否回应的二元考察,对政府回应态度、话语和层级的具体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在样本选择上,本文选择2012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国内共18起典型风险事件,对社交媒体平台上公众讨论以及政府回应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 第一,风险议题中,政府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回应态度?公众诉求表达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政府回应态度产生影响? 第二,风险议题中,政府回应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话语框架?公众诉求表达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政府回应话语框架产生影响? 第三,风险议题中,通常是由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进行回应?公众诉求表达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政府回应层级产生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政府回应 政府回应性(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是指政府政策制定与公众政策偏好契合的程度(Roberts & Kim,2011)。在西方语境下,研究者普遍认为民主体制中政府对公众意见具备相当程度的回应性(Stimson,MacKuen & Erikson,1995)。其中,选举竞争与压力成为推动政府回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政治候选人而言,由于选民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政治命运,因而他们不得不顺应公众意愿来制订政策,以争取多数选民支持,赢得选举胜利(Hobolt & Klemmensen,2008)。 除此以外,其他宏观和微观影响变量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西方语境下公众诉求与政府回应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根据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路径,制度会形塑并制约政治行动者的行为;即使同为民主体制,不同的制度特征,包括选举系统、制度结构、决策流程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政府的执行模式以及对公众诉求的回应程度(Hobolt & Klemmemsen,2005)。此外,利益团体的存在,可能推动公众表达并对政府产生压力,倒逼政府做出政策回应(Lax & Phillips,2009)。而媒介体系的特征也可能对政府回应性产生影响,具备更大规模报纸发行量的国家,往往呈现出更高程度的政府回应性(Besley & Burgess,2001)。 (二)中国语境下的政府回应与风险抗争 相比于西方研究对选举压力在促成政府回应中关键作用的强调,中国经验表明,选举竞争和压力并不是引发政府回应的主要来源(Su & Meng,2016)。具体而言,影响中国政府回应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参与主体差异。已有研究表明,诉求主体的身份差异和人口统计学特征,都可能对政府回应产生影响。Su和Meng(2016)发现,在地方层面,本地居民的诉求将更有可能引发政府关注和回应。而从社会身份的角度来看,对于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媒体工作者要比其他社会身份的公众更具影响力;对媒体工作者诉求相对迅速的回应,往往是出于官员的升迁压力和个人政绩考量(Distelhorst & Hou,2017)。此外,政策企业家的存在,将有助于连接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推动民间舆论和诉求上升为政府关注的议题,进而促成政府回应和政策变迁(赵静,薛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