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襄公十一年: 秋七月,同盟於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諸侯。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乃盟。載書曰:“凡我同盟,毋藴年,毋壅利,毋保姦,毋留慝,救灾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間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① 杜預注:“二司,天神。”《儀禮·覲禮》“加方明於其上”賈公彦疏:“司慎,司不敬者;司盟,司察盟者。”②一般工具書也采用杜注和賈疏的解釋。如《辭源》:“古代傳説主盟約之神。《左傳》襄十一年:‘司慎司盟,名山名川。’注:‘二司,天神。’”③《漢語大詞典》解釋“司慎”時説:“古代傳説諸侯結盟時伺察不敬者之神。司,通‘伺’。”④ “司慎”一詞,傳世先秦秦漢文獻所見不多。除《左傳》外,還見於《説文解字》。該書囧部“盟”下:“《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⑤這段文字内容十分豐富。引《周禮》一句,實際上隱括《周禮·秋官·司盟》文意。《周禮》原文作:“司盟,掌盟載之法。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北面詔明神。”“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王筠《説文句讀》説是“約舉《昭十三年傳》文。無故而盟,故有定期。此盟之又一説也。《傳》曰:‘明王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顯昭明。’杜注:‘三年而一朝,六年而一會,十二年而一盟。’”⑥“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王筠《句讀》説是“此先言質之於神也。即用司盟職之北面詔明神,而以《左傳》之司慎、司盟實之。”⑦根據王筠的解釋,“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實是綜合了《周禮·秋官·司盟》和《左傳》襄公十一年傳文的。即是説,司盟、司慎是引用《左傳》而來的。 傳世先秦秦漢文獻中“司慎”的情况大致如此。所幸出土文獻中又有新見用例,而且對詞義理解很有幫助。 清華簡整理報告第十輯收録一篇《四告》,其中一段簡文如下:
這段文字講的是周公旦代政期間,會見邦君、諸侯等各類官員,箴告孺子誦(周成王)的事情。在箴告孺子誦之前,還祭告頌揚了受命天丁辟子司慎皋繇。
是戰國時期的常用字,戰國簡文中最爲多見,一般讀爲慎。⑨由於戰國簡書底本和來源比較複雜,用戰國簡書判明文字國别并不容易。幸好有一類成於當時的楚地文書,爲我們判明文字國别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如包山簡,主要是法律文書、卜禱文書和遣册,出土於湖北荆門十里鋪鎮包山崗地,文書成於當時,書寫於當時,出土地是楚國核心區域,它所使用的應該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字。從包山楚簡看,“
”字書寫統一齊整,⑩和秦系、晋系、齊系文字,(11)明顯有别,應是典型的楚文字“慎”的寫法。這裏的“司
”顯然就是“司慎”,和《左傳》中的“司慎”記録的是同一個詞。 簡文受命、天丁、辟子、司慎都是修飾皋繇的。(12)受命的用法和西周晚期畢伯克鼎(13)“畢白(伯)克肇乍(作)朕不(丕)顯皇且(祖)受命畢公
(肆)彝”相似。據《尚書》及《史記》記述,皋陶生於堯帝時代,是堯、舜、禹的主要輔佐,而且在夏王朝的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禹推舉皋陶爲禪讓對象。《史記·夏本紀》: 帝舜薦禹於天,爲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后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啓,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啓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啓遂即天子之位,是爲夏后帝啓。 上博簡《容成氏》: 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爲後,見皋陶之賢也,而欲以爲後。皋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於是乎讓益,啓於是乎攻益自取。(14)(簡33—34)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根據整理者的斷句,是説皋陶雖然獲得舉薦,但是在授政以前就去世了。實際上并没有繼位。這和《容城氏》“皋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説法是一致的。但清華簡《厚父》却説:
其中“啓隹(惟)後,帝亦弗
(鞏)啓之經惪(德),少命咎(皋)
(繇)下爲之卿事”,這一句的“少”有屬前屬後兩種斷句,“
”也有兩種不同的理解,(16)但不管如何理解,有一點大家認識是一致的,那就是可以據此認爲皋繇活到了夏啓生活的時代。(17)傳世文獻中也有類似信息。《太平御覽》卷九二九引《歸藏·鄭母經》:“昔夏后啓上乘飛龍,以登於天,皋陶占之,曰吉。”這完全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識。(18)結合幾處記載來看,在禹和啓之間,皋繇應是作過后的,或攝過政的。所以前面冠以“受命”二字。古史的傳説本就存在不同的系統,關於皋繇的不同説法,應是不同的傳流系統所致。天丁指天兵、天人。唐李德裕《逸句》:“休咎占人甲,挨持見天丁。”《宣和遺事》前集:“(徽宗)俄至一城,見紅光密合,有天丁守禦。”金完颜亮《念奴嬌》詞:“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19)《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參照“帝舜薦禹於天,爲嗣”來看,應是向“天”舉薦的。這和《厚父》“帝亦弗
(鞏)啓之經惪(德),少命咎(皋)
(繇)下爲之卿事”相一致。説明皋繇具有神性,自天而降,稱作“天丁”是很合適的。其“受命”顯然應該理解爲受天命,有别於後世的受王命。辟,君主。《尚書·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荀子·王制》:“故政事亂,則冢宰之罪也。國家失俗,則辟公之過也。”辟子,君主之子。唐林寶《元和姓纂》中關於李氏起源有皋陶身世記載:“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莘(《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作女華),女莘生咎繇(引者按:即皋陶),爲堯理官,子孫因姓理氏。”(20)因其爲帝顓頊之後,所以“皋繇”前可以冠以“辟子”。“受命”“天丁”“辟子”强調的是“皋繇”的出身,這種表述,和西周春秋金文是很相似的。“司慎”應是“皋繇”的職司或者官名。皋繇曾經做過司慎,這是很重要的新知。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司慎的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