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不同区系的文字都由商周文字发展演变而来,它们“初则同源,继则异流,终则殊途同致”。战国时期各系的字词对应关系错综复杂,普遍存在同词异字、同字异词现象,甚至同系文字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秦系文字更多继承了宗周文字的风格而有所发展,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后世的语言文字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系文字则是东方六国文字中较有代表性的,与秦系文字相比,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但受楚地历史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也呈现许多地域特色。本文所指“楚系文字”包括战国时代的楚国文字和受楚政治文化影响的附属国的文字(如曾侯乙简用字等)。在陈斯鹏、陈伟武、周波、禤健聪等学者的接力研究下①,学界对秦楚用字的个案比较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从类聚的角度考察用字义符的区系差异,归纳秦楚义类区别的成果尚不多见。我们从字词对应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词语的战国秦楚用字进行广泛的构形系联,归纳秦楚用字义符的类别差异,比较不同部首所起的类聚功能,在此基础上挖掘秦楚对字义类别的“义类”存在的认识分歧,并总结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战国秦楚用字义符的区系差异个案考察 战国时期秦楚两系文字中某些词语的用字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差异,它们往往含有共同的义符,义符作为类聚标志参与系列用字的构造,由此形成不同词语用字的类别差异。这其实体现了秦楚的用字者对词义类别的认识存在规律性的差异。以下我们从几个典型的语义范畴出发,从中可以窥见秦楚不同地域用字的类别差异。 1.1 穴居动物的用字差异
1.2 征伐类词语的用字差异 战国时期征伐类词语的秦系用字所从义符较为多样,或从“攴”或从“手”或从“人”,但楚系用字呈现从“戈”的构形特点。换言之,征伐类词语的用字在秦系文字中尚未实现类聚,但在楚系文字通过义符“戈”将与征战相关的词语都类聚到相同的语义范畴。
1.3 看视类词语的用字差异
1.4 旌旗类词语的用字差异
除以上几个语义范畴的词语在秦楚用字中存在一定的对应差异外,不少秦文字从“页”的用字在楚文字中改从“首”,秦文字从“隹”的用字在楚文字中改从“鸟”,形成对立性的差异。又如大量国名、地名在楚系简帛中通过选用从土、从邑的用字实现语义类聚,许多非典型性的祭祀词也选用从示的用字实现类聚,与丧葬相关的词语选用从歹或从死的用字,与情感状态相关的词语则选用从心之字强化表义等,与之对应的秦系用字则未必如此。 二、秦楚用字义符区系差异的形成过程 战国时期秦楚用字的这种类别性的对应规律往往越到战国中晚期越明显,这说明秦楚之间的用字差异并非瞬时异貌的,而是经历了逐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楚系文字的地域特色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从楚系文字内部的时代差异中可以看出。
可见,秦楚两系文字虽然很多形体的书写、用字习惯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毕竟共同导源于殷商和西周文字,只是在后来才渐行渐远,曾侯乙简在楚系文字的时代序列上处于早期,存在与忠实继承宗周文字特色的秦文字相合的文字现象,并不奇怪,楚系文字的特点是在战国中后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楚系用字义符功能的变化 战国时期秦楚用字所选的不同义符,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域意义聚合的差异。义符体现的意义聚合不等同于科学的种属分类,但却体现了古人对于形象分类的认知心理,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和民族性。人们在用字过程中,使具有意义关联的汉字拥有相同的义符,是基于字符记录的词语意义上存在的象似性特点。通过考察秦楚的用字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义符在楚系文字中表义功能的发展变化,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义类范畴的扩大 汉字构形系统中,表义构件与汉字的意义关联为相关而非同一,因此义符与属字之间并非严格的同义关系或种属关系,④构件的表义功能也总在变化。与秦文字和《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比,楚系简帛中某些义符的意义类聚功能大大拓展,扩大到相关的其他意义范畴。